播放视频

中国记忆项目蚕丝织绣专题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周双喜访谈 (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因为南京这个地方

那个时候

战乱的时候

好多北方的人

艺人都往南方跑

历史上有记载的

都往南方跑

南方这个地方接到好多这种艺人

集中到这儿以后

有个短暂的一个安定期

还有一个它这个气候

地理气侯比较适合

因为养蚕

我们周边好多桑叶

我小的时候

周边好多生产队全是桑田

然后都在养蚕什么的

因为养桑比较发达

然后还有呢

那个时候秦淮河的水

水系很发达

适合于染色

据讲他们后来化学家分析

说秦淮河水里面含有好多

像含碱含酸什么的

对染色染出来颜色很好

那么后来就渐渐发展起来

而且南京好多地名

包括染料的红花地

那个地方专门出红花

就是染红颜色那种

颜料坊

专门搞颜料的

它是一条街

然后那个叫绒庄街

专门卖绒的

南京好多就是这种产业比较多

那个时候就是

我记得历史上记载当时是

南京最多的时候3万台织机

有30万人在做这个事

当时为什么用这种坑机呢

因为我觉得织机的构造

古人发展到云锦大花楼的时候

它已经很科学

我们知道花楼最高的地方

正好过去那种几架梁的房子

老房子正好在它最高的地方

下面挖一个坑

那个坑是土的

土的它自然的一个温湿度在里面

那么丝织又怕干

一干就断

也不能太潮

潮可能就是

织造的时候开口也不清

会有毛病

我觉得这个

过去的人是真聪明

而且这个织机操作起来

正好弯个腰就行

也很方便

跟人的个子身高都符合

然后前边弄两个顶机石一顶

那个机子也很稳

你怎么碰它都不会动

对这个面料下来以后的质量

我们讲南京话叫板扎

比较硬比较挺

相当好

你要像现在后来发展的旱机

旱机织造的时候不如坑机

因为前边两个腿晃

你一打以后它抖

它就力道不一样

那么没办法

现在呢因为房子结构的问题

不可能楼房上面再挖坑

那么就把两个腿抬高了

是后来改的

实际上原始的织机就是坑机

因为这五个坑机是我坚持要留的

当时收拾这个房子里面

说是要打机

我说一定要打坑机

他说为什么

因为正好有这种房子

没有了是平顶的

我也犯不着要坚持对不对

能坚持还要坚持

我觉得它是原生态的东西

我现在如果要不做这五台坑机

以后人来了以后

以为云锦织机都是这个样的

你跟那个白局唱的也对不上了

人家说半夜下机坑

那哪有机坑

没有坑

白局是产生于机房里的

一种曲艺的形式

曲艺

因为当时这个机房很枯燥

都是男的很枯燥

天天在一起干活没话讲难受

就根据织机上边声响的节奏

机子上边

我们上边讲花机

这个云锦织造的两个人不用语言

他是用耳朵听那个声音

这个声音是很有节奏的

声音上边是什么呢

他有意弄两个贴片

那么在摩擦的时候

嘎咕嘎吱嘎吱嘎哎这种声音

节奏感表现得比较好

就比如讲我们提花的节奏

它是嘎吱嘎吱

正好拎到最高

下去了

它就这个节奏

你掌握这个节奏

两个人配合就相当好

它拽花的时候

嘎吱嘎吱

下去了

一个动作了啦

底下人听到

晓得你完了

然后他就把这个

我们昨天看到的工具叫纹刀

把它放倒

放倒的时候会有声音的

上边的人听到

嘎吱嘎吱

正好拔出来正好进去

两个人配合得就是天衣无缝的

很好

这个节奏感很强

那么这个曲艺呢

就根据这个节奏感

就用一种语言

什么呢

我们举一个小例子

上边的人拽花

他自己检查

嘎吱嘎吱

学会拽花

25岁

老婆到家

后来呢就根据这种

他们曲艺的这种节奏

然后把这个语言整理了

搞成一个正式的曲艺

成立了白局曲艺团什么的

反正就是在唱

现在唱的都是整理过的

说的也是机房的事

因为有了云锦

才有白局

那个时候最小的

现在也就可能快七十岁

老头老太太

前一段时间说又有一个老头

拉胡琴的那个又去世了

所以也是很抢救

但最近好像他们带了不少学生

想把这个曲艺曲种抢救过来

有时候也利用

我们云锦的舞台来展现一下

常年在那个南京民俗博物馆里面

他们有个小舞台

大概是在周六周日下午表演一场

那个老师傅在后面敲鼓打碟

那么年轻人在前面唱

想把它传承下去

云锦我们讲历史

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元明清三代

元明清

所以现在讲云锦

一千多年两千多年

我觉得文献上

其实没有什么人

专家专门去考古什么

只是个说法

但是可以证明的就是

元明清三代是为皇室服务的

这个云锦最高档的时候

就是清前期的

乾隆以前的东西

确实是好东西

故宫里面保存了很多

因为国力比较雄厚

它的用材料什么都是

可能也许现在我们做材料

都达不到的

那个时候

因为它是一个产业了嘛

好多人围绕这个事来做

那么后来皇帝没有

到了晚清的时候国力不行了

光绪以后同治以后

那泰东西拿去云锦

明显就不行

拿在手上也软

颜色各方面

因为国力不行就粗糙了

那么皇帝没有了

到民国时期

就没有人再做这个了

就是做面料了

坯料

后来就分化成什么了

分化成

像妆花就很少有人织了

就织什么了

就是我们这边的黑缎子

大家都是搞一

我织黑缎子你织白缎子

他织颗粒缎

圆的圆光的

他织什么

他就分品种了

出现了好多商号

我在外面看真迹文物的时候

有好多人家拿的布头

什么什么绸行

就是这种样子了

就是织的他自己前面

有的是前店后面一个机房

做出来就不是妆花了

就是一种老百姓可以穿的

有些人可以穿的

带暗花的这种锦了

妆花就很少了

这就是妆花消亡的过程

到了文革时期几乎就没有了

几乎就没有了

实际上这个行业讲个实在话

作为民国到文革时期接上来的

我觉得我们是第一代了

因为当时师父七十多岁

我们十几岁嘛

也很危险

如果当时其实要说起来

还是周总理1957年时候讲

南京的同志把云锦要发扬要光大

回来以后文化局搞了一个什么

小组

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时也不怎么景气

因为文革时期冲击

但是这个星星之火还在这

没断

那么发展的时候也就是1973年

正好有一批人

然后再加上第二个发展高峰

就是给定陵复制

国家文物局拨了30万复制

后面就是又下去了

到了计划经济转

那个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时候

又不行了

最近呢因为申遗嘛

随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

慢慢慢慢又起来了

到申遗的时候又高峰

那么云锦呢

它是大花楼

它采用的花本是环形花本

环形花本可以转着用

甚至于一个大的图案

我一段一段上去

它不受花本的长短的限制

它的储藏的信息量比较大

适合于做独幅的

做长的东西

我们现在又搞出宽机子了

又可以做宽的东西

它不受限制

那么它还有

它用了一个独特的工艺

挖花工艺

那么这个挖花工艺呢

就机器到现在也无法取代它

为什么

因为它在一个货面上

它用了挖花工艺以后

一个货面上有六朵花

它可以完全做到六朵花不一样

所以我们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的就是这个木机妆花织造技艺

云锦的妆花

他们问我什么叫妆花

我说锦漂亮不漂亮

他说漂亮

我说云锦妆花就是锦上添花

懂了

就是锦上添花

对不对

可以织一些底纹

那个底纹就是锦

提花了嘛对不对

我在这上面再妆花

这个成语讲得很好

叫锦上添花

就是妆花

我在故宫看到就是

看到好多云锦

那么包括乾隆盖的被子

那个坐的垫

我当时后来

那时候奥运会之前嘛

他们跟我说要做那个

乾隆卧榻上的垫子

我一看是云锦的

但是我刚才讲门幅

门幅的问题

这个云锦好像门幅蛮宽的吧

按照我现在这种织机织不出来

就为了复制它这个东西

我就开始想办法做这个宽

四个人操作的那个织机

后来做好了

做好以后

后来他那个项目还是经费没下来

也就不做了

不做以后就给我们郭老师

一个创作的空间了

大东西织机出来了

因为它这个云锦在宫里面

除了皇帝能用

即使是皇帝

以前穿便装的时候

还是以刺绣和丝

因为云锦这个东西太贵了

他平时可能便装就穿

上朝的时候或者在一些

比如他的寝宫大殿里面

能看到的东西他会用云锦

真正穿的时候用的时候

还是用的丝刺绣比较多

很严格

一般在宫里什么

它可能

它都有等级的

真正的像这种妆花

还是应该是皇帝用得多

一般大臣会

王爷可以

妆在袍子上面四个爪子的

那都是王爷穿的

它在图案上就把等级定下来了

它这个过去

过去这个皇室文化

龙袍

这些皇室文化

然后佛教的文化

八宝

莲花

那是佛教文化

那么民间文化

年年有余

福寿三多

这都是传统的文化比较多

那么现在因为这种传统图案

还是有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变化

云锦它也在变

但是它最传统的工艺

绝对是不能变的

我觉得就是这个

到了一定的时候

到了一定的高度的时候

怎么把握云锦的发展方向

是很重要的

政府关怀政府支持

是一个方面

就是我们怎么去做这个事

但现在看来呢

有一点问题

就是传承方面有一点问题

刚才讲的就是

产业化和传统怎么去结合的问题

你说搞产业化本身也不是个坏事

做大做强

但是就没想到云锦这个东西

它本身就是个奢侈品

它的受众面就很小

你做不大你也做不强

对不对

你做大做完了以后

老百姓消费不起啊

你放在那怎么弄

你只能是传统工艺把它做精

我觉得作为一种这个思路

作为艺人来讲应该是这种思路

摄制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

版权所有

国家图书馆

周双喜

周双喜口述史(下集)
收藏
点赞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