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记忆项目的策划工作。
10月
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成立中国记忆项目筹备组。
1月
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记忆项目
项目以中国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要人物和传统文化遗产为专题,对记忆资源进行采集、收集、保存、服务和推广。
3月
开始对项目的第一位受访人孙泰来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5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10小时。2011年5月,孙泰来代表沧州孙氏家族将《明渤海孙氏积善堂题赞手卷》捐赠国家图书馆。
图:孙泰来先生接受口述史访问
启动“东北抗日联军”专题资源建设
赴全国多地,对尚健在的东北抗联老战士及亲属进行口述史访问和影音记录。
图:东北抗联老战士李在德(左一)接受口述史访问
7月
在《中国文化报》开辟“中国记忆·东北抗联专题”
选编中国记忆项目采集的东北抗联老战士口述史料刊出。
图:《中国文化报》“中国记忆·东北抗联专题”版面
8月
开始对红学家冯其庸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23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52小时。2017年出版“中国记忆·学者口述史丛书”《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该书获得2017年度“中版好书”称号。
图:冯其庸先生(左一)接受口述史访问
图:《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书封
9月
国家图书馆网站发布东北抗联老战士口述史料
在“九一八”事变81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网站发布新采集的15位东北抗联老战士口述史料。
图:网页截图
图:《人民日报》2012年9月18日的报道
图:《光明日报》2012年9月19日的报道
1月
发布“中国年画”专题资源建设成果
举办“中国记忆系列展览”第一场:“年画中的记忆——国家图书馆藏年画精品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展”,对参展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问,接受代表性传承人捐赠年画作品37件(组)。
图:“年画中的记忆”展览现场
3月
接受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捐赠
获捐文献为纪录片《世纪交响——中国杰出音乐家访谈录》和《交响世界》杂志。该纪录片共包括15位中国第一代交响乐艺术家的访谈。
5-6月
启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专题资源建设
对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多位亲历者开展口述史访问和纪实影音记录。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刘东亮访问曾在国际儿童院学习成长的赵施格先生
6月
发布“大漆髹饰”专题资源建设成果
“文化遗产日”期间,发布“大漆髹饰”专题资源建设成果;举办“中国记忆系列展览”第二场:“大漆的记忆——中国大漆髹饰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大展”;接受代表性传承人捐赠漆器作品16件;出版“中国记忆丛书”《大漆中的记忆》和“中国记忆口述史丛书”《大漆髹饰传承人口述史》。
图:《中国文化报》“大漆的记忆”专版
图:《大漆中的记忆》书封
图:《大漆髹饰传承人口述史》书封
9月
开始对建筑师陶宗震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2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2小时。
图:陶宗震先生接受口述史访问
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联专题资源建设情况。
图: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10月
开始对病毒学家顾方舟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顾方舟13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15小时。访问相关人物7人,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6小时。2018年出版“中国记忆·学者口述史丛书”《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该书获得2018年度“中国好书”称号。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范瑞婷访问顾方舟先生(右一)
图:《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书封
图:《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获奖证书
11月
启动“我们的节日”专题资源建设
赴四川省汶川县记录羌年习俗。
图:羌年仪式
12月
发布“蚕丝织绣”专题资源建设成果
举办“中国记忆系列展览”第三场:“丝绸的记忆——中国蚕丝织绣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展”;接受代表性传承人捐赠丝绸作品8件;2013年出版“中国记忆丛书”《丝绸中的记忆》。
图:展览现场
图:《丝绸中的记忆》书封
1月
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
国家图书馆在社会教育部加挂“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牌子,并增设中国记忆组。
3月
《文化月刊》刊发中国记忆项目专题深度报道。
图:《文化月刊》2014年3月号“中国记忆”专题
4月
开始对服饰史学家黄能馥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8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10小时。2018年出版“中国记忆·学者口述史丛书”《锦绣流光——黄能馥口述史》。
图:黄能馥先生接受口述史访问
图:《锦绣流光——黄能馥口述史》书封
6月
“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版成果展”。
图:《人民日报》2014年7月24日的报道
9月
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了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联专题建设情况。同日,国家图书馆网站首页开始连续推出35位东北抗联专题口述史受访人的口述史料。
图:中央电视台的专题报道
启动“中国远征军”专题资源建设
该项目共访问27位远征军老战士、6位南侨机工成员及家属,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43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张宇访问远征军老战士郭成宗先生(前排左)
10月
征集到韦棣华书信手稿等文献
在2014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联合主办主题论坛“韦棣华女士与中美图书馆事业”,征集到韦棣华后代苏珊·罗兰捐赠的韦棣华书信手稿、照片等珍贵文献。
图:2014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主题论坛——“韦棣华女士与中美图书馆事业”
举办“口述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邀请著名口述史专家唐纳德·里奇、安妮·里奇、南希·麦凯进行学术研讨。
图:研讨会现场
12月
开始对数学家丘成桐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已访问54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100小时。采集相关影像资料约279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史建桥访问丘成桐先生(左一)
1月
发布“我们的文字”专题资源建设成果
举办“中国记忆系列展览”第四场:“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展览。同年出版“中国记忆丛书”《我们的文字》,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图:“我们的文字”展览现场
图:《中国文化报》2015年1月16日的报道
图:《我们的文字》书封
《国家图书馆学刊》开设专题,刊发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学术研究成果。
图:《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年第1期的“中国记忆”专题论文(图组1-3)
赴云南省宁蒗县记录纳西族传统新年
图:纳西族东巴杨扎实先生(右一)接受口述史访问
2月
开始对法学家于浩成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8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13小时。
图:于浩成先生(右一)接受口述史访问
3月
举办“M地铁•图书馆”首期主题活动“我们的文字”
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报道
开展对文学史家、教育家叶嘉莹的口述史料征集工作
征集叶嘉莹唐宋诗词讲座和香港中文大学复制叶嘉莹诗词吟诵音频共22小时。采集视频口述史料1小时。
图:拜访叶嘉莹先生(右一)
4月
编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
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
8月
向冯仲云图书馆捐赠“东北抗日联军专题”文献资源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图书馆与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合作举办了冯仲云图书馆揭牌暨“重走抗联路”主题纪念活动。中国记忆项目将“东北抗日联军专题”文献资源赠与冯仲云图书馆。
图:捐赠仪式
8-10月
举办口述历史国际工作坊
邀请英国国家图书馆口述史部主任罗伯特•珀克斯、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原主席迈克尔•弗里希和《口述和公共历史》编辑、顾问琳达•肖普斯,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
图:与罗伯特•珀克斯先生(左二)进行交流
图:与迈克尔•弗里希先生(右中)进行交流
11月
启动“我们的英雄”专题资源建设
采集岳飞、戚继光、嘎达梅林、花木兰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影像资料超过300小时。
图:记录蒙古族艺术家扎拉森先生演唱科尔沁叙事民歌《嘎达梅林》
接受李正捐赠远征军及亲历者相关数字资源
获捐文献包括142名远征军老战士和132名战争亲历者的口述史料,以及相关战斗遗址遗迹的影像资料等。
图:李正先生
12月
启动“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召开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启动该项工作,并向全国图书馆界发出“抢救和建设记忆资源”的倡议。
图:研讨会合影
开始对戏剧理论家张玮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25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43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田艳军访问张玮先生(左一)
4月
开始对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2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5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田艳军访问郭汉城先生(左一)
5月
开展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志愿者影音资源采集
在汶川地震四周年之际,参加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援助北川工作站、中科博爱北川社会服务发展中心举办的心理援助公益活动,并开展资源采集工作。该项目采访志愿者9人,采集影音资源14.1小时。
图:采集现场
6月
出版“中国记忆丛书”《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
图:《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书封
7月
编写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
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
8月
开始对西夏学家、民族史学家史金波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24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67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李东晔访问史金波先生(右一)
8-9月
承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培训班。
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先生为培训班授课
9月
发布“东北抗日联军”专题资源建设成果
在“九一八”事变85周年之际,举办“不朽的抗联——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成果发布会及资源建设成果展”。
图:发布会现场
图: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的报道
11月
邀请英国著名口述史学者保罗•汤普逊进行学术交流。
图:与保罗·汤普逊先生(中)进行学术交流
启动“飞虎队”专题资源建设
对飞虎队老战士及其亲属进行口述史访问。该项目采集口述史料9个多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杨秋濛访问飞虎队老战士大卫•海沃德先生
开始对植物学家朱英国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5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12小时。
图:朱英国先生接受口述史访问
开始对哲学家余敦康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3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4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张宇访问余敦康先生(左一)
收集到黄华、赵朴初、吴阶平等当代重要人物采访录音带372盘,录音时长约370小时。
1月
开始对哲学家陈鼓应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37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50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范瑞婷访问陈鼓应先生(右一)
2月
开始对地质学家、作家刘兴诗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32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90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谢忠军访问刘兴诗先生(左一)
5月
开始对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王震亚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60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70余小时。获捐王震亚乐谱手稿、非正式出版物、影音资料千余种。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戴晓晔访问王震亚先生(右一)
6月
出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十讲》。
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十讲》书封
7月
“中国记忆丛书”《我们的文字》日译本《中国的文字世界》在日本出版。
图:《中国的文字世界》书封
9月
举办2017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验收工作培训班。
图:培训班合影
10月
摄制的三部纪录片获奖
《徽墨制作技艺》《仓颉传说》《傣族的文化现象二种》三部纪录片获“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学会奖”。
图:奖状
研发中国记忆项目口述史访问应用程序“记住”。
图:“记住”APP界面
11-12月
推动“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资源建设
修订《中国记忆项目“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资源共建工作手册》,举办该专题资源共建工作培训班。
图:培训班合影
2月
开始对电影教育家司徒兆敦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31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54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杨秋濛访问司徒兆敦先生(右一)
3月
开始对计算机专家、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长林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27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44小时。
图:陈长林先生接受口述史访问
4月
开始对历史学家刘家和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15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33小时。2021年出版“中国记忆•学者口述史丛书”《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
图:刘家和先生接受口述史访问
图:《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书封
开始对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全山石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21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33小时。2021年出版“中国记忆•学者口述史丛书”《画语求索——全山石口述史》。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全根先访问全山石先生(右一)
图:《画语求索——全山石口述史》书封
5月
开始对计算机专家王永民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25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42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耿晓迪访问王永民先生(左一)
6月
举办第二届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暨“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交流会。
该项目共访问25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42小时。
图:《中国文化报》2018年6月6日的专题报道
图:交流会合影
完成2018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相关工作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完成第一批记录成果验收的基础上,举办首届“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展映月系列活动包括:
首批优秀记录成果推介会;
“和时间赛跑”专题研讨会;
“谁在讲述中国故事”“多彩贵州”“快乐非遗•健康生活”“手艺”等单元活动;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成果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线上展示专区(ich.nlc.cn)上线。
图:验收会现场
图:推介会主视觉
图:蒙古族长调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巴德玛在推介会上演唱
图: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潘萨银花在单元活动上介绍传承情况
图:线上展示专区
联合主办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
图:2018年非遗影像展海报
8月
启动“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试点建设。
图:对普米族口头传统进行调研和记录
11月
开始对考古和文物修复专家白荣金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已访问26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46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刘东亮访问白荣金先生(右一)
与国际口述历史协会主席苏·安德森进行学术交流。
12月
开展人口较少民族民歌的录音室录制
图:普米族口头传统持有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室录制民歌
接受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捐赠
获捐党史题材专题片(包括《诗人毛泽东》《粟裕大将》《瞿秋白》等)素材带数字化版本707盘。
2月
中国记忆项目网站验收完成。
图:中国记忆项目网站首页
3月
开始对古建文保学家王世仁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16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25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刘芯会访问王世仁先生(左一)
4月
该出版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图:《文字的记忆》(全三册)书封
5月
开始对人类学家周国兴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已访问14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33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温馨竹访问周国兴先生(右一)
出版《冯仲云年谱长编》
在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国家图书馆老馆长冯仲云诞辰111周年之际,整理出版该书以示纪念。
图:《冯仲云年谱长编》书封
6月
完成2019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相关工作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完成第二批记录成果验收的基础上,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二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并举办记录工作培训班。
图:验收会合影
图:展映月现场
联合主办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
图:2019年非遗影像展海报
面向公众征集记忆资源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开展“我们都是追梦人——当代追梦故事征集计划”,面向社会公众征集以“梦想”为主题的记忆资源。
图:“我们都是追梦人”活动现场
9月
开始对建筑师费麟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共访问5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8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李东晔访问费麟先生(右一)
出版“中国记忆译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呈现——欧洲的经验》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期间举办该书中文版首发式,向与会各国专家推介。
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呈现——欧洲的经验》书封
图:发布会现场
12月
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坊
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在武汉举办工作坊,开展传承人记录实操训练和精选案例交流。
图:工作坊合影
6月
推出“他们鉴证了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公开课”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领域专家学者,录制20讲公开课,导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优秀记录成果综述片。2022年出版《他们鉴证了文明》,该出版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图:公开课海报
图:公开课主讲老师
图:《他们鉴证了文明》书封
10月
开始对冰川学家、气候学家秦大河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已访问4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6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谢忠军访问秦大河先生(右一)
启动“中国战‘疫’记忆库口述史”专题资源建设
对第二批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进行口述史访问,访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援鄂抗疫医护人员24人,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55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谢忠军访问医疗队领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先生
图:英国《口述历史》(春季刊)报道“中国战‘疫’记忆库口述史”专题资源建设情况
12月
完成2020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相关工作
在完成第三批记录成果验收的基础上,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三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举办记录工作线上培训班。
图:展映月主视觉
图:培训班主讲老师
6月
完成2021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相关工作
图:验收会现场
9月
宣传推广“东北抗日联军”专题资源
在“九一八”事变90周年之际,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全体成员在《中国文化报》讲述东北抗日联军专题资源建设十年历程。
图:《中国文化报》2021年9月17日的版面
10月
启动“视障领域代表性人物”专题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首批代表性人物为:盲人二胡演奏家甘柏林、视障领域教育家徐白仑。
接受北京瑞鸣音乐有限公司捐赠1000首中国传统音乐资源。
开展中央直属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
该项目首批记录对象为: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路志正、中药炮制技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世元。
图:路志正先生接受口述史访问
图:金世元先生(左一)接受口述史访问
5月
完成“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建设”专题资源建设
出版“中国记忆口述史丛书”《予知识以殿堂——国家图书馆馆舍建设(1975-1987)口述史》。
图:《予知识以殿堂——国家图书馆馆舍建设(1975-1987)口述史》书封
6月
完成2022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相关工作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完成第五批记录成果验收的基础上,联合全国182家各级各类图书馆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图:验收会现场
图:中央电视台对展映月活动的报道
图:《中国日报》2022年6月11-12日的报道
9-10月
媒体密集报道中国记忆项目抢救和保存记忆资源情况
图:《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2022年9月9日的专版报道-1987)口述史》书封
图:《大公报》2022年10月14日的专版报道
11月
承担中央直属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记录任务
记录对象为: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赵志鹏访问陈可冀先生(右一)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刘芯会访问张伯礼先生(左一)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张琛访问张伯礼先生(左一)
6月
完成202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相关工作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联合全国220余家各级各类图书馆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
图:展映月现场
图:培训班主讲老师
图:各国使节参观展览
9月
发布“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资源共建的阶段性成果
举办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图书馆记忆资源建设”主题论坛,面向社会发布“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资源共建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该出版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图:论坛合影
图:《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全五集)书封
11月
与新华社联合发布中国记忆项目采集飞虎队口述史料相关情况。
图:《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2023年11月17日的报道(1-2)
12月
启动中央直属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第三批项目
记录对象为: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承运。
图:对丁承运先生的非遗实践活动进行记录
3月
启动“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全面启动
举办“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启动仪式暨云南省试点工作成果展演展示活动。国家图书馆与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的13个相关省份的省级图书馆签署了合作协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领导共同启动项目。
图: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图:启动仪式
图:《人民政协报》2024年3月21日的报道
图:演职人员合影
6月
完成202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相关工作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完成第六批记录成果验收的基础上,联合全国200余家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主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六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动。
图:验收会现场
图:展映月主视觉
图:各馆联展情况
举办“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首期工作培训班。
图: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出席培训班开班仪式并致辞
图:培训班合影
7月
接受台山市博物馆捐赠飞虎队老战士文献
获捐文献包括31位台山籍飞虎队老战士的193件相关数字文献,如肖像照片、书信扫描件、故居照片、口述史访问视频等。
图: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出席捐赠仪式并接受捐赠
图:《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8月15日的报道
8月
开始对科技史学家王渝生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已访问2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2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刘珈如访问王渝生先生(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