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漆与丝一样,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漆这种传递着中国历史文化质感和温度的良美材质,深刻影响了人类日常生活,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桼,木汁可以髹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凡桼之属皆从桼。”“漆水,出右扶风杜陵岐山东,入渭,一曰入洛,从水,桼声。”桼字是象形兼会意字,桼字像采漆时,割开树皮,漆汁流下来的样子,借以表示漆汁。“漆”是由“桼”演变而来的,并且逐渐取代“桼”的意义。

  漆就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部流出的一种乳白色液体,可以用来髹涂器物,俗称“大漆”,又称“国漆”或“土漆”。


大漆

  中国的大漆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85%,是世界上大漆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漆树垂直分布于海拔300—2400米之间,秦岭、巴山、武当山、武陵山、佛坪、岚皋、平利、竹溪、恩施、龙山、城口、北川、大方、毕节、镇雄等是重要产漆地区。这些地区的大漆产量约占全国大漆总产量的80%。大漆主要储存在漆树韧皮部的乳汁道内,所以采割大漆的主要部位是树干的韧皮部。漆树分为大木漆和小木漆两大类,树龄在10年左右的大木漆即可开始割漆;小木漆在5—8年树龄,可以开始割漆。生漆的流量与气温和湿度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选择适宜的季节、天气和时段进行采割。一般夏至开割,霜降收刀;由于地域地形的差异,各地的割漆期也不尽相同。割漆常采用“斜口”和“V”字形口,“斜口”是在割位上开一个与树干呈45度的斜口,“V”字形口是在割位上开两条呈45度夹角的V字形口。割口下端用蚌壳或者树叶插入,漆液慢慢流入蚌壳或者树叶,用竹筒及时回收漆液,再用杉木桶密封保存。


“V字形口

  最初漆液应该是单纯的天然漆,用来作为日用品的粘合剂、增固剂,以保护胎体。“滴漆入土,千年不坏”,大漆涂层可以防虫、防水、防腐蚀,可以保护胎体,也可以保护贮存在漆器内的物品。不少考古发掘所见的漆器,木胎大多已经朽烂成灰,漆层却灿然完整,因此,大漆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永恒的意味。乾隆的御制诗里有很多吟咏漆器的,其中除了对精工细作的赞叹外,更多流露出的是对这样的器物能“三百年来此完璧”、“希珍二百岁余存”、“四百岁完全”的欣羡。而这种欣羡正是大漆这种材质的特别之处:耐久。用大漆髹涂的器物能完整保存千百年,这也是人们之所以要在这种材质上不计工本地精雕细琢的重要原因。

  大漆在空气中氧化后呈现暖黑色,能入漆的颜料有朱砂、银朱、赭石、石黄、石青、石绿、铅粉、煤烟等,再加上运用泥银、泥金,镶嵌金属、螺钿、宝玉石等,大漆髹饰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一直是以华丽缤纷、雍容精致的面貌存在的,其瑰丽和丰富,使之最终成为像蚕丝和陶瓷一样闻名天下的中国独特元素。

  “坚牢于质”、“光彩于文”是大漆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因此,大漆无论是在实用领域还是在装饰领域都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大漆髹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积淀的永恒隐喻和追求极致的精神价值,成就了它无可取代的独特美感和文化内涵,这种无与伦比的品质也是漆器制作虽然耗工繁巨,却几千年不间断地被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


剔犀云纹圆盒(元)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