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漆髹饰技艺是世界漆器手工业的源头。早在汉唐时期,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就已经传入了中国的漆器和髹饰技艺。纵观亚洲各国漆器艺术发展历程的每一阶段,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大漆髹饰文化或民族文化精神。借由丝绸之路等东西方交流通道,中国漆器在欧洲的传播也为欧洲漆器制造工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朝鲜半岛

  从西汉开始,中国大漆髹饰技艺开始传入朝鲜半岛,成为朝鲜髹饰技艺的基石。汉代漆器装饰以黑红两色的彩绘为主,朝鲜半岛的漆艺即直接发端于此。

  朝鲜本土髹饰技艺是在中国髹饰技艺直接影响下发展的,在庆州古墓中发现的漆杯和漆画极具中国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的风格。在朝鲜的三国时期,还从中国引入了“夹纻造像”技术。

  统一新罗时期朝鲜半岛出土的高级器物装饰基本采用了金银平脱和螺钿镶嵌工艺,与当时中国漆器的风格、工艺、材料基本一致,具有典型的唐朝韵味。这一时期传入朝鲜半岛的髹饰技艺主要就是螺钿漆器与金银平脱,这两种工艺对朝鲜半岛漆艺的影响深远。朝鲜的漆器艺术在高丽和李朝时代达到高峰。1945年之后,韩国在发展自身传统漆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中国和日本的大漆髹饰技艺。


螺钿镶嵌唐草纹念珠盒 直径12.4厘米 高4.5厘米


欧洲

  早在宋朝时,中国漆器就已通过波斯和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中国大漆髹饰技艺在西方的传播和欧洲漆艺的兴起,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欧洲人对实用、美观的中国漆器赞叹不已,因此中国漆器在欧洲供不应求。17世纪中叶,为满足市场需求,欧洲人开始注重对中国漆器的仿制和研究,一些欧洲科学家开始用实验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生漆的成分。但令人沮丧的是,研究表明中国的漆树不适宜在欧洲的土地上种植,漆液也不方便输往欧洲。欧洲人在移植中国漆树和运输中国大漆的努力失败后便专心在本土涂料的发展方面做文章,最终建立了一套应用广泛的化学漆体系,这为近现代欧洲化学涂料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得欧洲17至19世纪的家具、绘画和建筑装饰等在材料和工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留存于英、法等国的漆器家具很多,这与销往欧洲的中国漆器多为家具有关。同时,中国漆器家具的仿造品也流传于这些国家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图案在欧洲迅速流行,人们用各种方式临摹、印制中国纹样并复制到不同的家居和器皿中。荷兰人就曾对中国的髹饰技艺进行革新,将印刷好的纹样图案纸张直接裱糊在器具表面,再髹涂几道类似生漆的化学涂料。这种工艺在18世纪的欧洲家具制造业中颇为流行。


荷兰:漆壶 Jacobus Carminjac(c.1785-90), Haarlem,Netherland

  中国的髹饰技艺对法国艺术尤其是宫廷绘画设计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体现在法国一些著名的宫廷设计师和画家的作品风格,宫廷贵族、画家等人的收藏以及仿中国风格的漆器制作的涌现等方面。法国漆工以仿制中国漆器为主,仿制中国漆器最有价值的成果在17世纪末。


法国:办公桌 Paris, Gilles Joubert, 1759,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8世纪初,油漆术已成为英国上流社会女性掌握的技能之一。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女校开设油漆课,教授涂漆技术。


英国:长壳钟 22 8x61.9x34.5cm England,c.1705-10

  比利时拥有欧洲最古老的漆器制作中心,位于列日(Liege)区的司帕(Spa)。司帕的髹饰技艺制作始于髹漆手杖和风笛,是赠送给来访重要人物的传统礼物。之后,其他的小件饰物,如碗盏、化妆盒等也相继问世。司帕漆器制作人善用不同质感材料,如螺钿、黄铜屑等进行镶嵌,使漆艺制品具有丰富的色彩对比。司帕漆器制作人通常采用梧桐木、桤木、椴木制作木制构件,先在温泉中进行浸泡,以增加其鞣酸成分,把木料染色并防止出蛀;然后刷一层胶水作为底色,再用塑胶水彩绘出纹样;最后将器物遍涂香松树胶,待干结后擦拭光亮,并进行抛光。18世纪末开始,受法国大革命等历史变革和时代审美兴趣变化影响,司帕漆器曾一度衰落,近年来又再度兴盛。


比利时:小提琴状梳妆盒 18世纪中期

 

  俄罗斯的漆器制作兴起于18世纪至19世纪间。俄国宫廷和贵族热衷于效仿西欧的审美取向,将荷兰和英国漆器引入俄国。当时,沙皇宫廷和贵族阶层竞相采用漆器来装饰家居和房间。1715年—1725年间修建于彼得霍夫的沙皇夏季宫殿中就建有一个用髹饰技艺装饰的中国式大厅,其中九十余件镶板采用中国式黑底金纹红边制法,壁柱和瓷器陈设托架采用具有斑驳效果的“沙金式”制法。宫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现仅存四块镶板。由于漆器大受欢迎,18世纪俄国各地开始出现大批漆艺制作中心,漆器产量很高,流传广泛。


俄罗斯:笔盒 Danikovo, Lukutin Factory,1880s


俄罗斯:漆器陈列室Peterhof, Monplaisir Palace,1720-22

  中国的漆器技术对北欧各国也有影响,北欧各国的一个共同爱好是用漆器作为壁饰。这最初源于荷兰,流传到德国时已变为用大片的漆板作屏风。

日本

  从中国的隋朝开始,日本便派遣大量僧人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全面引进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为传播大唐文化,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与此同时,随船的漆艺匠师也将中国的髹饰技艺带到了日本,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漆器制作业的发展。在江户时代之前,日本髹饰技艺经过长期吸收中国髹饰文化并加以传承、创新,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漆器推广普及到日本的普通家庭。到了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迎来了文艺创作的高峰期,日本髹饰技艺经过本民族的消化吸收,逐渐演化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并得到不断的拓展,精益求精,最终使日本成为西方世界认可的“漆之国”。


鸳鸯形莳绘盒1


鸳鸯形莳绘盒2

  “莳绘漆器”是日本独具民族特色的漆器,它源于中国战国时代的“描金”技术,但在“描金”的基础上有比较大的变动。日本髹饰技艺深得唐宋以来中国漆艺表现风格、审美取向和工艺技法的真谛,经过与本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日本传统艺术中最具本民族特色的艺术门类。


牡丹莳绘小盒

 

缅甸

  据地方志记载,唐代末期,中国开始与缅甸有漆器交换的活动,缅甸一座蒲甘王朝(相当于中国宋朝)时期的塔中供奉的塑像的制作方法与中国的“夹纻”技术极为相似。编结类胎骨漆器是缅甸传统漆器的代表,包括马鬃编结胎骨漆器和竹编漆器等。他们用马鬃、竹篾作胎,在胎上刷灰,然后髹以黑漆,再雕刻出各种纹样,在刻纹中填漆,用色多为红、黄、绿三种,与中国填漆接近。缅甸的“蒟酱”漆器的描绘和设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每层刻画纹样,覆盖彩漆后再磨平,最后抛光,纹饰手法与中国髹漆技法风格类似。

越南

  据越南史料记载,越南自李朝时代(相当于中国宋朝)开始从中国引入大漆髹饰技艺。越南漆器的装饰手法以螺钿、箔绘为主,制作工艺包括金银莳绘、螺钿镶嵌等,风格与中国广州彩瓷和粤绣多有相通之处。越南人融合了古代中国大漆髹饰技艺与现代法国绘画艺术,开创出越南“磨漆画”,与中国漆画相比,其绘画性更为突出。越南的工匠还学会了中国的雕漆技术,做法和材料与中国几乎完全相同。

  越南早期的家具、屏风、器皿在装饰上大多具有中国的装饰色彩,纹样选择上也多以龙凤、梅兰竹菊等吉祥图案为主,体现了越南髹饰技艺直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和老挝等其他东南亚国家通过越南的影响,也间接地引入了中国大漆髹饰技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