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忆项目蚕丝织绣专题
郝淑萍访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
我是1945年10月1号
跟共和国同龄的
出生在四川成都
成都市
就在那个文殊院
五岳宫街那个地方
小时候我家里边
反正我爷爷奶奶我没看见
但是我外公外婆
是开蜀锦坊的
是做蜀锦的
当时我们外公开的那个蜀锦
有72台织机
还是算一个中产阶级了吧
应该是
但是就是在我出生后
我外公他们抽鸦片烟
3
就把家业 在解放前
三年多的时候
把这个家业基本上就掉了
我在读书的时候
读完书的时候
小学毕业的时候
考取了成都市川剧学校
但是那个时候
爷爷跟外婆妈妈
他不愿意让我学这个川剧
后来我就考上了这个
成都工艺美术学校
工艺美术学校就是初级技校
它是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就是这个蜀绣班
蜀绣班
当时我们进这个学校的时候
我们班里有70多个学生
都是学这个蜀绣的
学蜀绣的当时是很小
那个时候是13岁
对我来说
我感到学校生活
3
对我的影响挺大的
3
所以毕业后
分到了成都蜀绣厂
成都蜀绣厂这一干
就一直干到我退休
我最记得的时候
当时我在学校里边
在下了厂以后
我学的时候
我们那些老师傅都想了
他说你们一定要好好的
把蜀绣这个班接下来
成都工艺美术学校
一直办到八几年
才没有了这个学校
就是当时在马市这个地方
我们学校在马市
后来又在那个浣花
浣花那个就是旁边
最后是从那个地方掉的
就没了就这个学校
还挺可惜的
如果是工艺美术学校还存在的话
那现在
工艺美术人才就很多了
你现在国家
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
对不对
那么你说现在
现在就是
我们现在我在1992年
1992年我在加拿大
国家把我派出去学习
学习了两个月
就进修
进修就学什么呢
学企业管理
一个就是学这个加拿大的
那些工艺美术
我出去学了后
我感到自己吧
1992年那个时候四十多岁了吧
那个时候四十多岁了吧
那会儿出去学的时候
我感到国家把我派出去
那两个月的时间进修的时候
我就感到
他们的那个画
西方的画跟我们不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我们国家的国画
油画一些大师
包括我们
四川美院的罗中立院长
3
他画的《父亲》可能你们知道
他画的《父亲》是画的最好的
那么他跟国外的那些油画家比
还是差一大截
这个我看出来了
但是我们的绣他赶不上的
就是我们的绣
就是刺绣
我带着作品出去嘛
我带着绷子
在1992年还带了绷架出去的
因为到我给我们老师
就到时他教的时候
他也看叫人家看
他感到中国人了不起
中国人这个手工制品了不起
我们研究所建成的时候
是1980年
1978年开始修的
两年多时间
作为我们成都市的重点工程
把它修好
那个修好的时候
当时我们工厂是
也是400多人
当时是靠蜀绣蜀绣就亏损
所以我们十几个人在做
做这个产品
20人不到
还有我们有做剧装的
我们做绣衣的
最后在1983年的时候
这个我们蜀绣厂就一分为三
就分成了成都蜀绣二厂
蜀绣厂
还有一个就是
成都绣衣厂
就把它分散
分散以后我们全部搞
蜀绣就全部搞这个被面
这个绣衣
还搞这个精品
在1983年的时候
因为当时的时候
我们连续亏损了8年
1983年就分家了
分家以后1984年
1984年的时候我就
1984年5月份
就是我们领导找我谈话
他就叫我当这个领导
我说我不行
因为当时我在工厂里边
因为我反正
用现在话来讲
反正是什么都不怕吧
反正是跟领导有什么
就跟领导要提出来的
1983年
对1984年
2
1984年5月份
我就当那个车间主任
就开始
原来一直当组长
反正从60年代
一直到70年代都是组长
反正就是1984年的时候
对的
1984年5月份就当车间主任
7月28号就当副厂长
就一下就跳上来了
跳上来反正就一上台的时候
我们这个团队
就在我们这个共同的
那个就是商量下嘛
反正就把这个蜀绣这一块
就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这个
来抓这个技艺
就打破那个大锅饭
当时我当厂长的时候
我反正就一边就是依靠
就是这些老师傅
特别是国营厂这些老师傅
因为当时我1977年过去
当时过去调
忘了一些
1977年的时候
我从缝纫车间调过去的时候
当时我就说
我要绣花
自己要求还是回到绣花车间去
当时候
有些老师傅想我脾气比较急躁
因为当时就想得可能学不出来
后来我的师傅彭永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他就排除了什么
他不相信他就收下了我
收下我的时候
他就教我学习
就绣虫鱼啊
绣这些花鸟啊人物这些
他也是跟我讲了
他说我岁数
我们岁数也这么大了
我们不把技艺教出去
他说以后带进棺材里边
这个不是这个蜀绣的技艺
就消失了吗
因为很多那个时候
特别在我的一生中
就是值得特别敬重的老师傅
一个彭永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还有王玉廷
胡云生
还有唐建章
张万清
这个魏光建
他们教我啊就是
这个老师傅教我绣花
花怎么用什么颜色
那么另外老师傅
教你绣动物的时候
你怎么绣
他也教
所以在我的一生中
就是遇到这几个好的这些老师
我自己感到
我自己最大的优点
就是向同行学习
我向苏绣
湘绣
3
粤绣这三个绣我都学习
我学他们的
把他们好的东西
拿到我们蜀绣里面来
比如说我学乱针绣
当时任慧娴
任慧娴老师
他是苏绣的
苏绣的乱针绣绣的最好的
她也是我们刺绣界的
就是刺绣泰斗
任慧娴她一点没有保守
我向她拜师父是80年代
当时他们苏州刺绣研究所
都不知道我跟她学乱针绣
但是她教我
她她当时任老师她也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她是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我就向她学习
她就教我绣乱针绣那就开始
后来的时候
我们不是在澳门回归的时候
我们绣的
我当时在研究所里面
澳门回归的时候
我就带领我们工厂所有的工人
用了半年的时间绣了双面绣
就是九寨沟大熊猫
就是任老师教我绣的乱针绣
这个水跟这个树
就用乱针绣绣成的
熊猫也是学湘绣的蓬毛针
我们叫丝毛针
因为湘绣的狮子老虎
绣的特别好
那么我们绣熊猫
因为当时我们绣熊猫的时候
不知道怎么下手
那时候我师父
他当时到全国
到北京看展出后
我师父他
就是彭永兴
他就把这块记下来
该怎么做熊猫
最后教我们做熊猫
怎么做
当时我们几大绣还比较
还是比较相互之间交流比较多
从我个人来讲
我就讲了
如果是一个人
这个工作室发展不起来的
还有一个学生
我们现在就是比较就是
我教我的几个大师
大师又再教他们年轻的
这样才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这样就比较好
所以说现在我对
在我的一生中
我就想的是
在有生之年
再培养几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摄制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
版权所有
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