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忆项目我们的文字专题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印泥制作技艺项目
高式熊口述史访谈
我生于宁波现在叫宁州了
921年4月份出生在宁波
我9岁开始上学就跟着我父亲
跟我父亲都是念老的经书
四书五经这些东西
我父亲是光绪年间的
甲申年的进士
他到民国以后就没有出来过
就回了家乡
解放以后一直到
大概1954年或者1955年
56年54年的时候
就当时陈毅市长聘请做史馆馆员
直在我父亲身边9岁开始
我们练的时候先以规矩为重
所以我开始写欧字
后来到了长大以后
后来写过欧阳通的字
篆刻大概是15岁以后开始
因为好玩
写完字以后用的图章的
《金石索》里边的印谱嘛
就这样自己摹刻摹刻
当时我刻了以后
后来我父亲的老师
姓赵这个时候是安徽合肥的
大藏家在上海的
他有东西我十几岁的时候
后来最后呢1941年
赵叔孺先生上海也是篆刻大家
他给我介绍
这个即谱是张鲁盒先生他做的
没有多久
自报家门
来了以后一讲就非常投机
这个看了以后知道
他的收藏的印谱有400多种
图章大概几千方
他送给我一个印泥
我有这么多东西就是你的
所以他的度量真不得了
看完了我电话跟他讲了以后
再拿回去
后来大家熟悉以后
我就经常讲
我说你这个即泥的确我们可以
他说我就是共享公开
我这个方子谁要谁来接手
当时我拿到印泥这个方子以后
当时我拿到即泥这个方子以后
已经是1960年
割开以后磨到怎么样程度
做一步一讲
他说他讲的真正正确的一点
他说方子的配合问题里边
这是科学化的东西
主要是要眼睛看到什么程度
这要靠人的感觉
鲁盒的印泥做的东西觉得
都是一般性
就把这个朱加油调了以后
调了以后再把艾绒给染颜色
这个程序就是这样做
他调的时候一定要是一个方向
这容易乱套
不计工本的
它自己玩要做到最好最好的
当时在的时候也是送
当时在的时候也是送人
他自己做一次自己有记录的
所以最后他用49号
朱的配比问题
试下来是49号好
光明是即泥的一种名字
有朱砂的有光明的
有美丽的
价格比较低的印泥
朱是化合的
所以朱砂做印泥研细的问题
不接触的人绝对不知道
D
张鲁盒曾经把福建的八宝印泥
这个时候从清代已经用了
他把他的印泥分析以后
他用试纸
就是朱砂的细度就到这个标准
颜色不一样
就是朱有朱颜色,
朱砂有朱砂颜色
最后是底下是石子
不用的是这样的
因为朱砂(印泥)是三种东西
一个艾绒一个是油一个料
朱砂是重的都沉在底下
这个印泥打出来就不匀了
所以经常调匀。
齐自石的印泥不知道
吴昌硕的印泥就是西冷做的印泥
颜色比较带紫的
2
因为他的字画比较厚重
图章打上去以后太秀气
不过比如说吴昌硕这样的图章
像在上海陈巨来赵叔孺
福庵几个老百姓
主福庵几个老百姓
秀气的图章跟这个印泥也不一样
比如说王福庵这个图章
秀气的
你用比较厚重的打要糊掉的
要打得准
调的时候
先把艾绒调
再把艾绒一点一点加
你向左就向左到底
不能向左再向右
他这个丝路就倒了
我受益稍微多一点
他把所有的东西全部交给人了
他是玩
就是1948年
我已经加入西冷了
我已经加入西冷
了
他见面以后他就送
当时上海最有名的就是漳州的
好在什么地方呢
即泥带黄的颜色比较雅
朱砂比较沉厚
所以它黄的中间
张鲁盒先生
根据八宝印泥来做
八宝即泥做的黄的中间会变颜色
打了几年以后打出来的东西
跟印泥的质量一比完全不是一样
看印泥是黄的
这个是漳州的特色
第工漳州印泥细
这是当时漳州印泥买的是精制的
研磨研磨他可以计时的
预计磨多少几十个小时
一百个小时
到什么程度
细到程度以后再给计工
这做生意要讲这个东西做不好
所以他不计成本不计工不计料
料也贵呀
他是不计较成本的
摄制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版权所有
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