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视频

我在进入北京工艺美校之后

那时候还是个

相当于一个高中生的

一个年龄段

进校之后主要是学习基础美术

但是对北京的工艺美术的品类

已经有一定的接触了

但在接触的工艺美术品类里面

一直没有接触到雕漆

实际上我在最早看见雕漆的时候

是我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

我们家就住在当时北京雕漆厂

西直门大街里边

北京雕漆厂

有一套房

这个房子其中有一间房

窗户对着大街

在街上作为行人走路的时候

能够通过这个玻璃窗

看见里边几个人在做雕漆的雕刻

我在初中上学的时候

从这个玻璃窗底下看过几次

但是当时不知道这就是雕漆

第一次看见雕漆的时候

是已经毕业之后

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

漆器设计室

见习设计的时候

当时作为一个实习的一个学生

还是很用功的

1962年初我就到雕漆厂

那么初次到雕漆厂

第一个师傅就是孙彩文

第二的雕刻师傅叫周长泰

周长泰年龄是比较大的了

我在进雕漆厂的时候

他那时候就已经就接近

退休年龄了

在当时的雕漆厂里边

雕刻技艺上手技艺

从理念上分为两个风格

一个叫大明风格

一个叫大清风格

刚才我讲的我的雕刻师傅

汪德亮他是大清风格

讲究刀法的变动性丰富性

另外一个师傅

周长泰是大明风格

讲究做的这个活

非常饱满圆润

那么这两个师傅

从当时传承

雕刻传承的两种风格

对我带我进入雕刻领域

认识雕漆的特点

可以说起了完整的师傅的作用

学习的时间

整个的雕刻的第一次学习时间

是在一年多一点儿

大约是一年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那么这一年半的时间

使我学会了雕漆

上手的雕刻工作

能够达到正常的

雕刻技工的这种操作水平

雕漆是一个更广义的名字

这两个字

一个雕表示它的工艺

一个漆指的是大漆

表示它的原材料

那么从这个某种角度来看

这两个是定位

指出了什么叫雕漆

就是用大漆为主要原料

经过手工雕刻而成的叫雕漆

雕漆在细节分类上

还有一些很具体的名字

它就是剔红剔黑剔犀

还有剔彩等名字

这几个名字第一个就是剔

剔字更准确的表达了

雕漆这个雕刻工艺的这个状态

剔字和雕字有什么不同呢

雕是用比加工物硬度更大的刀具

对加工的材料逐渐去除叫雕

剔字是用比较快而薄的刀具

对相对比较软的加工材料

一次性的去除叫剔

那么所以说

雕漆的另外一个名字

叫剔红剔犀

这个剔字是比雕字更准确的

说出了雕漆的技法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红字指的是什么颜色

那么雕漆器

从打这种工艺被创造以来

红色是它的主要的一个

艺术形式色彩

艺术形式的色彩之一

所以剔红就成了雕漆器

雕漆这项工艺美术的

代表性的一个技艺

其次还有黑色

和黑红交替的

有一定的云纹图案的剔犀

实际上它们在

雕刻的技艺和图案上

是都差不多的

只不过是颜色的不同

其中比较突出的

和有自己特点的是剔犀

剔犀由于它的黑层和红层交替

形成的一种雕刻断面上

形成非常美丽的线条

就是红黑线

那么它这种办法

只能采用我们叫如意纹

也是云纹

也是灵芝纹

这种纹样为它主要的表现形式

我们知道这艺术的特点

它是一种多样性的

既有非常简洁的艺术形式

肯定就会有非常复杂的

繁琐的艺术形式的相对存在

所以雕漆相对来讲

它是一个非常繁复的

用工量非常大的

这么一种艺术形式

由于雕漆的制作非常麻烦

制作工期非常长

它一件东西的制造一般的来讲

都是在一年左右的工期

那么投入的用工量

一般一个人

是绝对没法完成的

需要很多人

组合到一块儿进行投入

比方说我们的核心技艺

雕刻这一块

雕刻这个阶段

雕刻在大型的一些雕漆上

那么这个雕刻由于它的时间

一般是在三个月

到四个月之内必须完成的

否则就刻不动了

它就硬化了

那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

如果大型的作品

它必须靠一个团队组合

来把它雕完

所以这个雕漆

那么在这个雕漆器的

这样的用工量

必然导致了成本非常高

还有一个就是雕漆器的主要原料

这个大漆的原料

一直是一个比较贵重的原料

因为漆树的产漆量是很少的

把这些漆收集起来

就要靠大量的人力

人力就是成本

还有就是剔红的主要颜料

是银朱

在历史上

尤其是乾隆以前

要靠天然的朱砂来做原料

我们知道朱砂非常贵的

那么能够用这样昂贵的原料

加上这样大量的用工成本

还有这么漫长的工期

这件东西就肯定了

在一般的民间

或者是在一般的地方

地方的官僚他都使不起的

那么一般就集中在

皇帝或者皇帝的国礼使用

雕漆的历史来看

首先得提到漆器

因为雕漆是漆器之中的一个技艺

据《饰录》来解说呢

漆器有十四大类的技法

雕漆是其中一种

所以得先说漆器

在中国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时代出土过一个木碗

木碗的里边和外边

是用黑漆和朱漆饰的

这只木碗证明中国人使用大漆

作为一种涂料装饰

至少有7500年历史

在春秋战国时候这一段时间

中国的漆器已经相当发达了

雕漆器在唐代

基本形成它的雕刻风格之后

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明清两代

形成了技艺很成熟

虽然复杂但是很成熟

从造型和里边的图案

纹样的主题

和艺术表现方法

和艺术表现的高度

都是非常有厚度的

有一定的成就的

这么一种工艺美术项目了

那么我们经过民国

到我们1949年以后

我们把这个技艺

完整的被传承下来了

尽管是跌岩起伏

到现在是既完整的被传承下来

并且能够做到一定的发展

那么在一八○几年的时候

在北京成立了

以制造商品为主要目的的

雕漆作坊叫继古斋

继古斋的创始人

有一个叫萧兴达

有一个叫施(肖)乐安

那么继古斋创立之后

在一战前后

也就是一直到

一九二几年左右

就是1937年以前这段时间

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也就是日本侵华这段时间

发展很迅速

也是一个民国期间的一个顶峰

不但制造量很大

同时利润率也很高

所以它这个从业人员

发展也比较迅速

从继古斋成立

一直到1937年左右

继古斋尽管有多次传承

但是在我们原来这个

作坊传承的谱系上

它可能出现了好几代传承了

但是实际上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边

也就是三十年的传承里边

我们后来

这是我的个人的分析

我们原则上就算一代人

第二代的传承

就是在1950年的时候

当时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实行的这种工业振兴的政策

就是把这些行业

按行业来组合

北京雕漆当时组合了46个人

就是说民国期间

传承过来的这个雕漆艺人

一共46人

组建了一个雕漆生产合作社

那么这一代人

应该说在年龄上来讲

是从三十几岁到五十几岁

我在这个传承谱系上

我就把这些人列为第二代人

这第二代人里边

这个在1958年的时候

北京的北京市政府

对第二代人技艺比较突出的人

那么任命或者叫评审了

批叫老艺人

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

雕漆的老艺人是四个人

我的师傅是孙彩文

他是以设计为他的主要强项

第二个人是刘春林

刘春林是以人物雕刻见长的

第三个人是吴赢轩

从排列的名声来看

吴赢轩应该是第一人

我应该说第一个是吴赢轩

吴赢轩在民国期间的

巴拿马博览会

他的作品群仙祝寿五尺屏风

曾经获得金奖

给雕漆带来了一定的声誉

这件作品获奖之后

当时的袁世凯之后的总统黎元洪

曾经对雕漆行业

题过一幅字

叫艺雅绝伦

所以第一人应该是吴赢轩

其次是孙彩文

第三个人是刘春林人物雕刻

第四个人是董茂林

董茂林在锦纹上有很突出的造谐

这样四个老艺人

这批人给我们解放后的

他们把民国

传承到民国期间的雕漆

他们带到了解放后

他们主要的工作年龄

基本上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前期

就是在六十年代结束之后

这些人就基本全部退休了

那么在1958年的时候

雕漆行业在这46个人

为基础的前提下

由他们建设的北京雕漆厂

曾经达到800多人的队伍

那么雕刻的

从核心的工艺技术雕刻这一块

能达到300多人

这样一个规模到后来

北京雕漆厂在六十年代以后

基本稳定在600人

600多人的规模

一直稳定到九十年代

那么经过1949年以后

这五十年的

经过第二代传承

他们所造成了600多人的一个

北京雕漆的队伍

那么这个成就

文乾刚

文乾刚口述史
收藏
点赞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