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丝绸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是作为一种思想和理念,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蚕丝很“细”,人们在“缫”丝的时候,很容易打“结”和“缠”死。“绢”“织”好后,把它们剪下来就是“绝”,经过漂白,然后染成“红”、“绿”、“缃”等各种颜色。尽管有些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已和它们刚出现时的本义相去甚远,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透过它们的偏旁部首或它们组成的常用词语寻到它们与丝绸的渊源,更可以看出桑蚕织绣自古以来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说文·糸部》:“糹,细丝也。象束丝之形。”本义为细蚕丝。
念mì的时候本义为细蚕丝。引申指微小。用作量词,指丝的二分之一。念sī的时候,通“丝”,指蚕丝。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是《说文》部首,凡从糸取义的字皆与蚕丝有关。

  
  《说文·䖵部》:“蠶,任丝也。”本义为蚕蛾科和大蚕蛾科昆虫幼虫的统称,通常指家蚕。也用作动词,指养蚕。

   
  《说文·糸部》:“繭,蚕衣也。”本义为蚕茧,蚕变蛹前吐丝结成的囊状保护物,为缫丝的原料。现在常说的“磨出老茧”,则是茧字的引申义,指人的手足因劳动而磨起的硬皮,就像蚕化成蛹后裹在外面的茧一样。

   
  《说文·絲部》:“絲,蚕所吐也。”“丝”字像是一绺纺好的丝,也像是茧和细丝线。古时用丝做琴弦,故又引申为八音之一的弦乐器。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礼记·乐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欧阳修《醉翁亭记》

   
  《说文·糸部》:“組,绶属。其小者,以为冕缨。”本义为成绺的丝线,或丝织的宽带,也指佩玉、佩印或系冠用的丝带。因此用作动词为:系结、编织,引申为:把分散的人或事物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或系统。

  
  《说文·糸部》:“織,作布帛之总名也。”是制作布帛丝品的工艺总称,即使经纱和纬纱交叉穿过制成布帛。念zhì的时候特指用染丝织成的丝织品。念zhī的时候指的是经纱和纬纱交叉穿过制作布帛,可以引申泛指编织,又引申为“搜罗、搜集”。
  由此可知,“组织”一词的本义是经纬相交,织作布帛。(图1)

图1

   
  《说文·糸部》:“缂,紩也。织纬也。”本义为织纬,其成品即缂丝。缂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工艺品。

   
  《说文·巾部》:“幤,帛也。”本义是作为礼物送人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礼物的意思,又由礼物引申为一切价值比较高的财物,这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说的“货币”的“币”字。(图2)

图2

   
  《说文·糸部》:“緬,微丝也。”本义为细丝。

  
  《说文·弦部》:“弦,弓弦也。”本义为弓弦,也指乐器上的丝弦。后引申为琴瑟一类的弦乐器。

   
  《说文·幺部》:“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本义当为一小把细丝。又由本义的细丝,引申泛指细小。也可以指幼小,排行最末的。中国西南方言里所说的“幺妹儿”,也就是指小妹妹或家里排行最末的女孩子。(图3)

图3

   
  《说文·糸部》:“繪,会五彩绣也。”本义为五彩的刺绣。引申成画。

   
  《说文·糸部》:“縷,线也。”本义为丝线,麻线。
  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吴伯萧《歌声》

   
  《说文·糸部》:“緒,丝端也。”本义为丝头。引申为开端、头绪。

   
  《说文·糸部》:“緊,缠丝急也。”本义为缠丝缠得急,后用来形容受到外部强力束缚。这样一来,我们能看出紧张、握紧、紧靠这些词是由哪里来的了。(图4)

图4

   
  《说文·糸部》:“綜,机缕也。”念zèng的时候,本义为织布机上带动经线上下分开成梭口以受纬线的一种装置。念zōng的时候,引申指织布时经线与纬线交织。故又引申为总和、聚合之意,为综合、综述。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本义为搓绳索,即把几股丝或麻,经搓捻合成绳子。(图5)

图5

   
  《说文·糸部》:“絛,扁绪也。”本义为用丝线编成的扁形带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 贺知章《咏柳》

   
  《说文·糸部》:“綺,文缯也。”本义为平纹底提花的丝织品。绮后被引申泛指华丽、美好和精美,比如:绮年玉貌、绮丽。

   
  《说文·糸部》:“統,纪也。”本义为丝的头绪。引申为事物一脉相承的关系。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明白“血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了。(图6)

图6

 

   
  《说文·糸部》:“細,微也。”本义为丝细,即丝的横截面面积很小。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明·魏学洢《核舟记》

   
  《说文·糸部》:“紹,继也。”本义为接续断丝,后引申为接续、接引。
  中国的传统婚礼,新娘蒙着红盖头,需要新郎牵引她。在拜天地父母前,新郎和新娘还不算一家人,所以两个人还不能牵手,只能用一条帛带相连,新郎借助帛带引导新娘完成婚礼仪式。这条帛带叫“绍”。

  
  《说文·糸部》:“紬,大丝缯也。”本义为粗绸,又表示抽引出丝绪的头,泛指抽出、引出。

   
  《说文·糸部》:“素,白緻缯也。”本义为本色未染的生绢。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素食”、“素颜”这些词中素字的意思是如何演化来的了。(图7)

图7

  
  《说文·糸部》:“緜,联微也。”本义为丝绵,即用蚕丝加工成的连结细密的絮状物。精曰棉,粗为絮。

   
  《说文·糸部》:“纊,絮也。”本义为新丝绵。后泛指丝绵。丝绵异常轻暖,可以做成丝绵的棉衣,和蚕丝被。

   
  《说文·糸部》:“絮,敝绵也。”本义为粗丝绵。

  
  《说文•糸部》:“紇,丝下也。”本义为质量差的下等丝。又念gē,义为丝易缠结。“纥繨”同“疙瘩”,表小球状、块状物。

   
  《说文·糸部》:“經,织也。”本义为经线,即织机上的纵的丝线。由于蚕丝很长,因此在中国传统纺织里,经线是重要的基础。一些妇女在纺织的时候,把经线缠绕在自己腰上,这种织机被称为腰机,现在中国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使用腰机纺织。由此,就有了“经络”遍布人的全身,水经流遍大地,经线纵贯地球。

   
  《说文·糸部》:“緯,织横丝也。”本义为纬线,即织机上的横的丝线。纬线是起花用的,借助纬线织出织物的特征。
经纬交错就织出来织物了。(图8)

图8

  
  《说文·糸部》:“納,丝湿納納也。”用作“纳纳”,本义为丝吸水而湿的样子。
故指收藏,接收。

   
  《说文·糸部》:“紝,机缕也。”本义为织布帛的丝缕。

   
  《玉篇·糸部》:“纹,绫纹也。”本义为丝织品上的图案。后泛指物体上的花纹,和人皮肤上的纹路。

   
  继为会意字,金文象三丝相连接。篆文在古文的基础上,为了突出把断了的丝接续上之意,加义从糸。和绝字相反,表示接续。

   
  《说文·糸部》:“續,连也。”本义为丝相连接。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形容接连不断等状态,用“继续”了。(图9)

图9

   
  《说文·糸部》:“絶,断丝也。”本义为截断丝。

   
  《说文·糸部》:“絡,絮也。”本义为破旧的丝绵。络也可泛指缠绕的意思,后又指连接成网状的东西。

   
  《说文·糸部》:“繹,抽丝也。”本义为将乱丝抽出。引申指探求、分析,后又引申指连续不断。(图10)
  络绎不绝用来形容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图10

   
  《玉篇·糸部》:“缜,丝缕也。”念zhēn的时候,本义为丝缕。念zhěn的时候,引申指周密、仔细,常作“缜密”。

   
  《说文·糸部》:“紀,丝别也。”本义为编结捆绑丝缕的绳。纪律是由约束丝缕之意引申而来。(图11)

图11

  
  《说文·糸部》:“縭,以丝介履也。”本义为用丝装饰鞋头。

   
  《说文·糸部》:“綫,缕也。”本义为线缕,用丝、棉、麻等制成的细长的东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慈母手中线》(图12)

图12

  
  《说文·糸部》:“縑,并丝缯也。”本义为双丝织成的细绢。古多用作赏赐酬谢之物,也用作货币和纸张。

   
  《说文·糸部》:“級,丝次第也。”本义为丝的优劣等次。(图13)

图13

   
  《说文·糸部》:“縵,缯无文也。”本义为没有花纹的丝织品。

   
  《说文·糸部》:“繅,绎茧为丝也。”本义为把蚕茧浸在沸水里抽出丝。

   
  《说文·糸部》:“糾,绳三合也。”本义为三合绳。后引申指缠结、纠缠。丝如此细,如果丝缠绕在一起,肯定非常难解。(图14)大家常说一个词:纠结。今天穿哪件衣服要纠结,去朋友家做客带什么礼物要纠结,上大学选哪个专业更要纠结。当然,比纠结更让人头疼的,就是纠缠了。一团乱丝啊!

图14

   
  《集韵·屑韵》:“缬,系也。”本义为古代的一种印染方法。

   
  《说文·糸部》:“繒,帛也。”本义为古代丝织品的总称。

   
  《说文·糸部》:“純,丝也。”本义为生蚕丝。后引申为同一颜色的丝织品,逐渐引申为不含杂质、单一。
  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锺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吕氏春秋·士容论第六》(图15)

图15

  
  《说文·糸部》:“繳,生丝缕也。”念zhuó的时候,本义为生丝线,也指系在箭上的生丝线。念jiǎo的时候,是指鸟雀被系着丝线的箭射中落地后,人们循着箭上的丝线找到并回收的过程,也就演化成后来的“收缴”之意。

   
  《说文·寸部》:“専,六寸簿也。”本义为转动纺砖(纺锤)。从本义用作名词指纺砖。用作动词,泛指转动。物体旋转则围绕一个圆心,故引申为专一,单纯。又引申指独自享有或掌握。(图16)

图16

  
  《说文·帛部》:“帛,缯也。”本义为未染的白色丝织品。

  
  《说文·糸部》:“縈,收卷也。”本义为把线缠绕成团,也兼表丝缠绕之意。

  
  《说文·糸部》:“縱,缓也。”本义为织布时松开杼任随其退回去。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图17)

图17

  
  《说文·糸部》:“練,湅缯也。”本义为加工生丝或丝织品,即把生丝或丝织品煮得柔软洁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图18)

图18

   
  《说文·糸部》:“紈,素也。”本义为白色细绢。

  
  《说文·糸部》:“絝,胫衣也。”本义为无裆的套裤。

  在后来的演变中,“紈”与“絝”两字皆指细绢做的裤子,在古时能穿的上细绢的,必是富家子弟,纨绔子弟便指有钱有势人家那些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公子哥儿。

  
  《说文·糸部》:“終,絿丝也。”本义为纺线结束后将线头打结。终,表示一切的结束。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图19)

图19

   
  《说文·糸部》:“總,聚束也。”本义为把头发聚合一起,用丝帛条扎束起来。小时候,妈妈总给我梳小辫,有一种小辫儿叫总角。总为聚束,角为小髻,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就是两个小辫儿跟牛犄角一样,翘在头上的那种小辫儿,现在很多小孩儿也梳,是很多小女孩儿的最爱。(图20)

图20

 

  在养蚕的实践过程中,民众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科技知识,经过人们的汇集整理之后,留下了许多与养蚕缫丝相关的成语、谚语以及歇后语。

  成语有描绘丝绸染料的,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描绘丝绸织造工艺的成语,如“锦上添花”、“天机云锦”;从蚕丝引申出的成语也十分常见,如“抽丝剥茧”、“丝丝入扣”、“经天纬地”及“满腹经纶”。

  谚语有表现桑蚕生产重要性的,如“要得富,栽桑树;要用钱,多养蚕”、“桑是摇钱树,蚕是农家宝”;总结桑蚕生产经验的,如“清明孵蚕子,立夏见新丝”、“春风前后晴,桑叶加一成”、“大蚕吃饱桑,茧子硬梆梆”、“宁叫蚕老叶不尽,莫叫叶尽蚕不老”;记录桑蚕缫丝技术的,如“麦熟一晌,蚕老一时”、“高温多湿解舒差,茧色不一防夹花(丝)”。

  歇后语有表现桑蚕吐丝的,如“大眠起来的春蚕——满肚子私(丝)”、“不吃桑叶的老蚕——尽是私(丝)”、蚕的嘴巴——出口成诗(丝);有寓意人的品质的,如“蚕宝宝吃桑叶——胃口越来越大”、“蚕爬扫帚——净找茬(杈)儿”、“土蚕钻进花生壳里——假充好仁(人)”;有以绸缎为“引子”的,如“穿绸缎吃粗糠——外光里不光”、“缎子背面麻布里——表里不一”、“清水里洗绸子——干净利落”。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