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回顾
  • 大事记
  • 英雄
  • 文脉
  • 脊梁
  • 图书馆
  • 家国
  • 受访人照片墙
  • 出版物
  • 结语

十年回顾

TEN YEAR REVIEW

2024年是国家图书馆建馆115周年。在中秋国庆双节并至的喜庆时刻,我们也迎来了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10周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是培育人才。对于图书馆来说,当是千年汇文,千年存忆。今天的图书馆,不仅是文献汇聚之地,更是记忆保存之所,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

作为国家图书馆记忆资源建设的先遣部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只有十年,但这十年来,这个人数不多的团队开展了23个专题的记忆资源建设,采集了1200余位中国现当代历史亲历者、见证者超过5400小时的口述史料、影音资料,努力记录着“正在消失的历史,正被遗忘的故事,正在老去的生命”。

这十年,是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坚守初心负“重”前行的十年。不能忘记2011年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国图老馆长冯仲云的长女冯忆罗向正在筹备的中国记忆项目介绍了健在的东北抗联老战士,东北抗联专题由此成为中国记忆项目建设的第一个专题。随后开启的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立项初期,中国记忆项目团队走遍大江南北,开展了文字、丝绸、大漆、节日等一系列非遗专题资源建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从出发的一刻,就踏上了为国家存史、为人民立传、为文脉探源的高远征途。

这十年,是记忆资源体系初具规模的十年。中国记忆项目已经访问和记录的人们,有抗战英雄,曾经九死一生,如今笑看峥嵘;有文化传承者,以毕生坚守,换来文脉续延;有学界脊梁,埋首书斋、独步杏林,只为国之学术,更胜一筹;有行业翘楚,家国化于心,大义存于行;有图书馆人,智慧渊薮,记忆津梁,他们念兹在兹。他们的讲述、他们的身影,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抗争与奋斗、向上与向前;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春华秋实、生生不息。

这十年,是与时间赛跑的十年。从东北抗联专题资源建设开始,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先后启动了中国远征军专题、飞虎队专题等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的专题资源建设和蚕丝织绣、“我们的文字”等文化遗产类专题资源建设,对当时已经高龄的抗战老战士、非遗传承人进行抢救性的口述史访问和影音记录。十年后的今天,这些老战士、传承人大多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记忆、技艺、芳华,都留了下来,成为国家图书馆的珍贵馆藏资源,永久保存,泽被后世。

回望十年历程,我们记取,我们珍视,我们不敢停留。前行路上,我们一直不孤独,也必将遇到更多同路人。就像此刻,我们共同感受着图书馆的生长,或许你已经看到,新生枝丫上的记忆之光。

中国记忆项目大事记

CHINA MEMORY PROJECT MEMORABILIA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3月

启动“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全面启动

举办“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启动仪式暨云南省试点工作成果展演展示活动。国家图书馆与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的13个相关省份的省级图书馆签署了合作协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领导共同启动项目。

图: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图:启动仪式

图:《人民政协报》2024年3月21日的报道

图:演职人员合影

6月

完成202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相关工作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完成第六批记录成果验收的基础上,联合全国200余家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主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六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动。

图:验收会现场

图:展映月主视觉

图:各馆联展情况

 

举办“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首期工作培训班。

图: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出席培训班开班仪式并致辞

图:培训班合影

7月

接受台山市博物馆捐赠飞虎队老战士文献

获捐文献包括31位台山籍飞虎队老战士的193件相关数字文献,如肖像照片、书信扫描件、故居照片、口述史访问视频等。

图: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出席捐赠仪式并接受捐赠

图:《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8月15日的报道

8月

开始对科技史学家王渝生进行口述史访问

该项目已访问2次,采集视频口述史料约2小时。

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刘珈如访问王渝生先生(右一)

一个伟大的民族,从不忘记过去。记住英雄,是一个民族的责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抗战开始。从那时起,14年中,大江南北,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抛颅洒血,为民族解放,为独立自由而战,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中国记忆项目的重要访问对象就是老战士,我们多年来建设了东北抗联、中国远征军、飞虎队等多个专题,不仅对这些抗战老兵进行口述史采访,而且收集他们保存的日记、书信、手稿、照片、实物等珍贵历史文献,目的就是为了留下老兵的珍贵记忆,让后人去铭记那段悲壮的历史。

14年的英勇不屈、浴血抗战,白山黑水间的抗联、东南亚丛林里的远征军、翱翔长空的飞虎队,都闪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我们访问过的老兵,大多已经离去。但他们的故事,将会永久地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中。惟其如此,我们才会永远牢记这些老战士的贡献,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

今天,我们回顾东北抗日联军、中国远征军、飞虎队的历程,不仅是为了铭记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也是为了昭示世人我们自强不息、珍爱和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坚定决心。

老兵一位接一位地凋零,但他们的记忆将永远留在这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陪伴我们。

东北抗日联军

中国远征军

飞虎队

中华文脉蕴藏在浩瀚历史无数先贤的典籍文献里,也保存在祖国大地上数不尽能工巧匠的头脑血液中;是历史上所有知名和不知名的先辈,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坚守,将中华文脉承续至今。

非遗记录工作,是赓续中华文脉,守护民族记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非遗的记录,我们留住了非遗的壮观与精微,留住了传承人的芳华与绝学,也留住了流淌在我们民族血液中的真诚、善良与美好。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文献资源总库,收藏着我国最丰富的典籍文献资源,它们是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同时,那些活态的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文明成果同样重要,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发挥其口述和影音资源建设的特长,持续对其进行记录、保存与传播。

中国记忆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献资源建设。从2013年开始,中国记忆项目先后开展了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资源库建设,包括“中国年画”“大漆髹饰”“蚕丝织绣”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节日”“我们的英雄”,除了上述专题资源以外,还对昆曲经典曲目《刺虎》进行师带徒跟踪记录。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建设团队走遍山西、内蒙古、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云南、西藏、青海、新疆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拍摄近60个非遗项目的影像资料,对130余位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学者进行口述史访问,获得约800小时的视频资料。

中国年画

大漆髹饰

蚕丝织绣

我们的文字

我们的节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

“昆曲传承”实践与教学记录

自2012年始,已有25位在各个学术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接受了中国记忆项目“当代重要学者专题”的口述史访问。在这些学者中,年纪最长的已逾百岁,最年轻的也已年近耄耋。在他们的讲述里,能看到他们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投身浩瀚学海的坚毅身影、勇攀学术高峰的步步脚印;也能看到他们此前未曾见于大众的个人经历、在论文专著中无从得见的独特个性;还能看到由他们多年来亲眼见证的祖国的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社会变迁……

薪火递相传,舟壑不复逝。走近这些深沉睿智而又可亲可爱的老者,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学术精神与家国情怀,更能感受到他们对学术发展、民族复兴的殷切期望。他们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脊梁。我们聆听他们,是为了记住他们,更是为了学习他们。将他们的记忆,永久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作为照耀我们前行的灯塔。

中国记忆项目“当代重要学者专题”十余年来,对25位我国各领域的重要学者进行了口述史访问、重要活动跟踪拍摄和相关文献的收集,共获得超过840小时的视频口述史料,大量重要活动跟踪拍摄的视频资料,并接受多位学者的文献捐赠。

冯其庸

我认为一切讨论古代的文化历史的问题,最好是做实地调查。

陶宗震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不能‘用旧瓶子装新酒’,因此我在规划的过程中也尤其考虑到传统与革新的关系问题。

顾方舟

全国七岁以下的孩子都能吃上这个糖丸疫苗,小儿麻痹这个病就消灭了。

黄能馥

中国是丝绸之国,丝绸对中国人的性格、文学、艺术影响都非常深刻。我一直在研究这个,没有放弃过。

丘成桐

科研教学,一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叶嘉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于浩成

民不自由毋宁死,国无法治最堪忧。

张玮

是观众培养了我们,培养了评剧,为了观众,我们这些人心里总有一股努力的劲儿。

郭汉城

戏剧理论这个东西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讨论并达成一致是最重要的任务,它需要每个人在表达自己态度的同时保有宏大的肚量。

史金波

1987年我去前苏联第一次接触到俄藏黑水城文献,心情之激动难以名状,当时就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使这些文献公诸于世。

朱英国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余敦康

过去想做庄子想做老子,错了,你何必想做他们这些人,我就做了个自由的人,我感到骄傲。

陈鼓应

中国在人文精神照耀之下,整个宇宙人生都能够相互涵射、相互贯通,人跟自然在精神上同享生命无穷的喜悦跟美妙。

刘兴诗

以后我的葬礼上,不许放哭兮兮的哀乐,请给我放两首歌:一首《毕业歌》,一首《勘探队员之歌》。

王震亚

人民需要有民族气魄的交响音乐作品。只要能继续深入人民生活,广开眼界,必能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交响音乐文化。

司徒兆敦

我常跟学生说:我可以原谅自己说错话,但不能原谅自己说假话。

陈长林

我弹琴,到现在为止已是七十二年多了。但是我相信我做的工作我还要继续做,要鞠躬尽瘁、死犹未已。

刘家和

世界史不同于外国史,世界史中不可无中国史。

全山石

中国的油画不能完全追随西方油画,我们要创作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油画。

王永民

我提前写好自己的墓志铭,也就八个字:一介书生,半个农民。下面批注:发明王码五笔字型而已。

白荣金

我希望建立一个中国甲胄博物馆,让千年甲胄绝学可继。

王世仁

已经消失的古建筑不能原址重建,但文化的记忆可以重建。

周国兴

高中时代的一本科普小册子和一个偶然捡到的人头骨,引向了我今生的航程:从事人类学研究工作。

秦大河

伟大祖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出现在南极点上,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心里默默地念着:中国,中国,中国!

王渝生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科普不是小儿科,科普里有大学问。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

——习近平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

从1904年3月中国第一所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的创办,到1909年9月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的设立,中国图书馆事业穿越时光的沧桑,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中国图书馆事业每向前迈进一步,都离不开图书馆人的辛劳与付出。

图书馆要保存图书馆人自己的历史。早在2003年,国家图书馆就已经开展“国图馆员故事”的采集,2012年中国记忆项目继续拓展和扩大访问范围;2015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联合全国图书馆界30家相关单位启动的“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资源共建,到2017年启动的“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建成30周年”专题资源建设项目,中国记忆项目一直在努力保存图书馆人的记忆,延续图书馆人的精神。

中国图书馆的事业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图书馆学者、专家,更离不开每一位图书馆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向图书馆前辈致敬,向图书馆事业致敬,我们将握紧接力棒,不负嘱托,不忘初心。

“有图书馆在,人类的记忆就不会中断。

有图书馆人在,人类的文明就没有黄昏。”

——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前言

图书馆界重要人物

国图馆员故事

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建设

家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信任感和自信心的源泉。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那些守护祖国、建设家乡的故事,含着泪、闪着光、怀着爱、攥着力量。

多年来,我们试图对国家的重大事件进行纪实影音记录,对亲历者进行口述史访问,为公众提供更细微的观察和更丰富的视角,让历史不再冰冷,而是充满情感的共鸣和人性的温度。

伊万诺沃,是战火纷飞中革命者后代的避难之所;

汶川地震,是山崩地裂后众志成城的凤凰涅槃;

武汉战疫,是医护人员的忘我逆行和全国人民共克时艰。

我们珍视每个人的个体记忆,并通过搜集个体记忆,形成时代记忆、国家记忆。

我们采访了将传家国宝捐给国家图书馆的孙泰来;

对话了我党组织战线杰出领导者帅孟奇同志的养女舒炜;

发现了八极拳七世传人、“紫竹院公园的武术家”任德全;

与中国盲文图书馆一同挖掘了有着传奇经历的盲人二胡演奏家甘柏林和中国视障教育开创者之一徐白仑;

征集了3000多位“追梦人”的个体记忆,致敬追梦路上每一个平凡的你我。

我们希望,点滴的记忆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的桥梁,个体记忆的点点星芒能汇聚成国家记忆的璀璨星河,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故乡。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汶川地震北川心理辅导站记录

中国战“疫”记忆库口述史

孙泰来

人物

舒炜

人物

任德全

人物

视障领域代表性人物口述史

我们都是追梦人——当代追梦故事征集计划

受访人照片墙

INTERVIEWEE PHOTO WALL

结语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节选自《祈祷》

 

当闻一多先生奋笔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他不会想到,90多年后的今天,一群图书馆人正在用行动回应着他的诗句。

记忆承载着民族认同,记忆反映着国家发展。经过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这十年的努力推动,记忆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界重要的特色资源。更多的图书馆开始进行个体和集体记忆的记录采集,更多的社会机构开始和图书馆合作,加入到记忆的保存和服务中来,一同讲述“我们”的故事。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图书馆作为社会记忆保存机构的理念和职能,正在方方面面中体现出来。

我们希望,下一个十年,收集和保存记忆的意识能够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图书馆,把自己的记忆、家庭的记忆、社会的记忆、中国的记忆……保存下来,汇聚起来,传承下去。

我们相信,更多的十年,记忆资源将为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积淀和延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整个人类,我们将在共同的记忆中拥抱彼此,心灵相通,携手同行,一路向前。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