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诀即是绘画的口诀,是指导绘画创作的“理论”。中国民间画诀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口诀原本是宗教信仰方面以传授道法、借秘术要语 来进行活动的方法。唐代的绘画和雕塑领域也有了“口诀”形式的传授方法。《历代名画记》中就有关于吴道子作画的论述:“弯弧挺刃,植柱构梁 ,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肉出,力健有余,当有口诀。”这反映了唐代作画“口诀”已经很流行了。唐代的雕塑家杨惠之就著有 《塑诀》一卷。唐、五代和宋代,出现了画山水、画龙、画人物的各类口诀形式的画论。
宋代以来山水画的兴起,更促进了画诀在士大夫画家中的流行。有标为王维作的《山水诀》,五代荆浩作的《山水赋》、《画说》、《山水 节要》,宋郭熙的《画训》、《画意》、《画题》、《画格拾遗》,饶自然的《画法十二忌》,元黄子久的《画诀》等等。明清两代,关于绘制山水 的画法(画诀)之书更是不胜枚举。因为作者大都是文人画家,精于笔墨,又善撰述,故多流传于世,且有刊本印行,或收入文人笔记杂说中,至今 常被画家作为参考资料。
以上所说的画诀,多半都有印本流传,唯有过去在行业作坊里,民间艺人口中的画诀,确是求之十分困难。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民间 艺人多不识字,全凭师传口授,积少成多,然而因没有教授方法,并不系统。另一方面,画行作坊都有一套“切口”,以防外行偷艺学走,影响本行 生意。所以在搜集画诀资料时,画工所述,常带“切口”,令人难以理解其所说之内容。画行里的这类“切口”不知有多少,它不能联结成句,过去 也没有“切口”的语法修辞。故搜集民间艺人画诀,首先遇到这个语言上的“切口”难关,更难的是画工多半只能说,而要把“切口”中的韵语写成文字,那就更加困难了,甚至一句“切口”是哪几个字,写也写不出来。再有,即使搜集到记有文字的“画样”,因画面上的文字都是画工创造,令 人难解其意。如“已艮”,是说画面上的颜色不对,可改成银朱红色。如需染颜色,画面上则写一“瓦”字;如写一“满”字,则是画面全染全涂; “通”字表示是由根部向上通染;“花”字是要做花点、花斑、花纹。“火”字是说要淡染。如此步步推理判断,作坊里画工说的“切口”(画诀) 和写的减笔字样,多是有些道理的。由于过去旧社会行业竞争,画工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将其技法用“切口”和自创字体来迷惑外行,以防被人窃 取手艺,影响了自己谋生之道,故而不得不如此也。“宁赠一锭金,不撒一句春”(春,指口诀),就是形容画诀的珍贵。
绘事总诀
金人物 玉花卉 模糊不尽是山水
画人物要画得如平地起金山,摆在画面上要显耀夺目,使之突出;花卉画得要洁净鲜美,如蓝田玉石,晶莹可爱;山水画要一眼望不尽止境 ,愈远愈模糊,模糊中又要显出高远、平远、深远之妙境。
富道释 穷判官 辉煌耀眼是神仙
画僧、道中的人物要有富相,切忌寒碜;画钟馗不妨衣帽不整,跣足提履;天曹地府、诸佛菩萨等水陆壁画,要将袍带天衣、金甲亮铠画得 越华丽越好。
活虫鱼死蔬果 天宫玉阙是宫室
画草虫鱼蟹要写生,画得游动如生才美 ;蔬菜鲜果要画熟透后新摘下来的颜色才好看;画宫室楼台要画得精巧非凡,剔透玲珑,像天上宫阙 一样才好。
江苏苏州姑苏报恩进香 纵24cm 横23cm 王树村藏
彩走兽 墨竹兰 朱黑二色画蝠判
画麒麟狮象要带颜色,不可用水墨写意;画风竹、兰蕙可以用墨的浓淡湿燥来画花叶根茎,以代赭绿诸色 ;画钟馗或云蝠只用银 朱和墨色,也能画出很精雅的作品来。
天津杨柳青 麒麟送子 纵105cm 横55cm 王树村藏
闭嘴龙 开口猫 翻身狮子转颈牛
画龙张口治水易,闭嘴腾云难;画猫闭口多,张嘴鸣叫难;狮子翻身朝天和老牛转颈舐犊,都很难画好。画时要头身分正侧,毛分圆肥,骨 骸随毛隐伏,目随头脸所向定精神。
三停九像 十鹿九回头
民间绘画中,龙最普遍,常用在各种器物的装饰上。其形可分团龙(盘成圆形,如织锦中团形龙纹图案)、坐龙(如故宫太和殿上的藻井、戏曲 服装蟒袍上的胸前龙形)、行龙(昂首竖尾,状如行走,如画军帐前大旗上的飞龙、门窗桌案上的“双龙戏珠”等)、云龙(即祥云绕身、见 头不见尾。如“鱼龙变化”、“云龙戏水”等)。不管何种形状的龙,画时要注意“三停”,即一条龙要分三部分处理:头为上停,颈至腹部为中停 ,腹下至尾为下停。又因龙为古人想象中创造出来的,称它有“九像”。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 足像凤趾,鳞像鱼。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争。《符瑞志》载:“鹿为纯善之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 下,亦见。”又鹿与“禄”字同音,寓意美好之兆,故民间画中多见。又因鹿性仁慈,遇食呦呦作鸣,召来群鹿共食,所以画诀“十鹿九回头”,即 画鹿时多半要回头向后,以表示招呼群鹿。这不仅写出了鹿的形状,也点出了鹿食草时,警惕异兽来伤害的特性。
戏装上的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木版年画 青龙
三辨四视 罗汉分四样
“三辨”是指画山水而言,即:峰峦迂回辨纵深,林木参差辨高下,溪流绕转辨平阔。“辨”就是分的意思。用山峰远近分深度,树木大小 分高低,流泉曲折分广度。这样山景就有空间感。“四视”是指道释人物画而言。即:仰视心恭,俯视心慈,平视心直,侧视心快。道释神佛画中,有罗汉十六尊。“罗汉分四式”,是说十六尊罗汉相貌不能一样,但又不能各式各样,杂乱不统一。可画(塑)成梵、汉、老、少四式。即四个西番深目高鼻,四个汉人慈眉善目,四个老态龙钟,四个年少和尚,或抱膝听经,或捧香献花,或捻须托钵,或降龙伏虎,参差错置,各显神通。
三知四气
“三知”即知人、知物、知时。
“知人”:古代圣贤,令人景仰;朝衰末主,令人悲惋;忠臣节士,激奋人心;篡臣贼子,令人切齿;贤姑孝妇,令人清目;尧妃舜后,莫不嘉贵;舞姬歌娘,无不艳羡;亡臣败子,莫不生叹;渔樵耕读,神色恬然;七十二行,匆匆忙忙;士农工商,财发万金;三教释流,终日悠悠。
“知物”:鸟的样式,飞鸣栖啄(飞者眼瞪爪蜷,鸣者垂尾头摇,栖者头缩目侧,啄者足必踏实);兽之形态,立卧奔跌(立者昂头远视,卧 者神怡眼眯,奔者头俯尾直,跌者前足屹立)。虎宜深山大泽,且忌傍依大树。羊必平川草原,莫要深川大山。雁要平沙芦荻,花间丛林不宜。虫鸟要傍花依木,最忌与兽杂处。竹兰要以石缀,茅舍要含柳翠,宫室要多梧桐,旅店常带鸡月,野骡驮物成径,牛车穿林过河,牧竖归于柳堤,渔樵沽酒市肆。
“知时”:天有四季,风雨雪晴。春夏二季,宜作秀。秋冬之景,萧瑟凄冷。有风无雨,叶飞树摇,或看帆篷。有雨无风,树梢压低,或看蓑笠。耕耘种收,要按四时。机织纺绩,要分昼夜。
“四气”:威风杀气是武将,舒展大气是文官,窈窕秀气是少女,活泼稚气是童顽。
画人物诀
一般画理
第一,画将无脖项,画少女应削肩,佛容要秀丽,神像须伟壮,仙贤意思淡,美人要修长,文人如颗钉,武夫势如弓。
北京 拿费德功 纵58cm 横104cm 手绘孤本 清代 王树村藏
第二,若要人脸笑,眼角下弯嘴上翘;若要人带愁,嘴角下弯眉紧皱。
第三,心神畅然手捻须,气怒狠者眼拱张,手抱头者心惊慌,急步行走事紧张。
第四,怒相眼挑把眉拧,哀容头垂眼开离,喜相眉舒嘴又俏,笑样口开眼又眯。
第五,贵家妇,宫样妆;耕织女,要时样;娃娃样,要肥胖;庄稼汉,衣裳越薄越显壮。
第六,人各有习,习各有宜,识得此意,画无不奇(画家如认识到人的动作是与其生活习惯有关,画出之人物必新奇可观)。
人体比例
第一,头分三停,肩担两头,一手捂住半个脸,行七坐五盘(蹲)三半(以头形长短作比例)。
第二,五部三停看头型,高矮再照脑袋衡。罗汉神怪不在内,再除娃娃都能行(“五部”是人的头脸横有五个眼阔。“三停”是发至眉;眉 至鼻准;鼻准至下颏即人的头部全长,以此去量人的身高比例,肥瘦体形。但画神怪和儿童娃娃不能按此为标准)。
第三,面分三停(竖)五眼(横)。身分腰膝肘肩。先量头部大小,后量肩有多宽。再看手放何处,袖口必搭外臀。内上臂贴肋,肘前必对 肚脐。腰下突出是肚,肚下至膝两(个头)数,再往下数是脚跗。
第四,正看腹放出,侧看臀必凸。立见膝下纹,仰见喉头骨(一般男相)。
第五,手大脚大不算坏,脑袋大了才发呆。
小说人物
各色人物歌
第一,美人样: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慢步走,勿手,要笑千万莫张口(蚂蚱眼是形容眼色蒙之意。画时,上眼皮之线要墨色 浓重。眼珠稍淡,外周勾深墨线)。
第二,贵妇样:目正神怡,气静眉舒(眉间距离稍宽)。行止徐缓,坐如山立(不偏不倚)。
第三,丫环样:眉高眼媚,笑容可掬,咬指弄巾,掠鬓整衣。
第四,贱妇样:薄唇鼠眉,剔牙弄带,叠腿露掌,托腮倚榻。
第五,娃娃样:短胳臂短腿大脑壳,小鼻子大眼没有脖;鼻子眉眼一块儿凑,千万别把骨头露。
天津杨柳青 福寿三多 纵20cm 横30cm 王树村藏
第六,贵人样:双眉入鬓,两目精神,动作平稳(忌伸手跷足),方是贵人。
第七,富人样:腰肥体重,耳厚眉宽,项粗额隆,行动猪样。
第八,寒士样:头小额窄,口小耳薄,垂眉耸肩,两脚如跛。
第九,卑者(坏人)样:口斜胸凸,头低仰视,齿露眉错,必是细作(间谍)。
第十,魔鬼样:头如斗,眉如帚,秤破鼻子火喷口;铃铛眼,核桃脸(皱而不平),锯齿獠牙带耳环,胳臂腿肚生筋腱,袒胸露腹衣不全。
识人取景法
第一,画人物容颜举动娴雅与朴野,应取貌于城乡市井人物。画出后,观众见之如识其人、自然感到画中景物亲切。
第二,画历史人物故事,必先略识古代人物的冠带袍靴、干戈仪仗。随朝代更易、服饰亦略有差异,除有粉本画样外,还须参考小说故事中 所描述。
第三,画人物要循序练习临摹,不可轻率潦草,久而习之,自然领悟人物衣裙要处及身体比例和姿势。解得其意时,再留心往来过客之容貌 举止与室外各景,随时以笔取样(速写稿),自然能独立作画了。
第四,袍带枪戈杀打的场景,常是背城临山,野景居多;武侠刀剑短打的战斗背景,多是亭园楼室,野景较少。
天津杨柳青 长坂坡 纵58cm 横104cm 王树村藏
第五,画富贵之仕女,要衬药栏牡丹、楼阁雕栏(如“闭月”之貂蝉拜于司徒后苑,“羞花”之杨贵妃赏花于锦香亭)。
戏出角色
角色八形
以戏曲舞台演出角色为题材的绘画,始见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杂剧绢画“眼药酸”等两幅。稍晚,有山西稷山县马村段氏二号墓出土的 杂剧砖雕,虽然没有色彩,但人物的各种身段表情,确也极富戏剧演出的情节性;元代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中的元代戏曲壁画,可说是现存的巨幅元人演出写照。此外,元墓还出土了不少戏曲人物浮雕,如山西新绎县吴岭庄和寨里树发现的元墓杂剧砖雕等,反映了古代民间美术家自宋元时期就常取戏曲演出场面作题材,将瞬息即变的戏曲演出情节,刻画到纸绢或陶砖上,以存其精华,供后人欣赏。元代以后,戏曲艺术更加发展,反映戏曲题材的美术作品,多体现在明刻传奇杂剧的插图版画中。此外,木雕(如山西襄汾丁村居民屋檐下戏曲木雕、广东潮州建筑和祠堂门 窗的戏曲木雕等)、漆雕、泥塑、瓷塑、面塑、刺绣、剪纸、年画、壁画、石刻线画、册页、卷轴画等,也都有以戏曲演出场景为题材内容的作品大 量出现,因而有些戏曲艺术里的“口诀”,也尝被画行作坊作参考或采用。戏班里的表演艺术家与画行作坊里的民间画工,在旧社会里同属艺人工匠之流,不被世人重视,但艺人之间是没有隔阂的,所以民间艺人中的“口诀”尝是相互移植。下面是恒庵居士所辑的《八形说》:
山西稷山马村段氏宋金墓杂剧砖雕、2号墓出土
第一,少者:乐容、佻、风流、身如弓、行步俏、双袖垂、两睛转。
第二,文者:舒眉、凝目、正容、恭袖、身端、步矩、背前探、手捻指。
第三,贫者:愁容、锁眉、穷袖、瘸肘、摩腕、搔鬓、缩头、耸肩、套手、擦涕、端正步、酸子气、低视。
第四,富者:欢容、捻指、昂头、仰面、舒眉、抹鼻、拍胸、撑手、圈指。
第五,癫者:定睛、呆视、目直、斜步、手摇、头僵、胸露、身侧(忌脱去本来面目)。
第六,醉者:呆容、模糊眼、目倦、步跄、手欲扶、口欲吐、语混、身摇、头重、坐斜,浑身呈软状,独脚跟硬。
第七,老者(前已有记述)。
第八,武者(前已有记述)。
恒庵居士不知何许人,所辑之“八形说”也不知从何时起。旧说是清末已故戏曲家汪笑依藏,原作可能早已散失。《八形说》是根据以往不 知多少名角演出和传统表演程式,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的精华,而又经过琢磨、斟酌、推敲,最后形成的简要的“口诀”。所以,它不仅是戏曲表演 艺术方面的“口诀”,也是民间画工创作戏出画和其他艺术都可通用的艺术诀窍。可惜的是,这类对于刻画人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艺术口诀,过去搜集的太少,如今可说已成凤毛麟角。
画角色歌
第一,旦:画旦难画手,手是心和口,若要用目送,神情自然有。(“旦”是指十七八未嫁少女。旦角的手,代表人物的嘴和心里要说的话 ,最难刻画,若用两只眼睛和手的动作姿势配合画好,内心的活动和欲唱的曲词,也就易于表达出来了。)
第二,青衣手捧心,武(刀马)旦疾如风,闺门目下行,花旦插腰巾。(青衣多演悲苦戏,举止稳静,花旦多扮丫环角色,常作插腰姿态和以彩巾作道具。)
第三,小生:风流又潇洒,举止多文雅,歪头目传情,直立易发傻。
第四,武生:脚为武将根,立要丁字样,两臂向开,必是拉弓架。
第五,丑:缩头又耸肩,蜂腰搭架手,脚翘腿下弯,坐行如摆柳。
第六,身段:武将扬手过盔头,文官捻髯露半手,小生不作呆立像,美人摸鬓侧面瞅。
第七,动作(以扇为喻):文生扇胸,花脸扇肚,小生不过唇,黑净到头顶。丑扇目,旦掩口,媒婆扇两肩,僧道扇衣袖。按:各行当角色 所拿的扇子也都不同。小生拿洒金扇,旦角多牙骨团扇,仙女鹅毛折扇,净角拿大聚头竹扇,老生一般折扇,丑婆常拿芭蕉扇,军师则是雕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