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木版年画
文门神
老河口木版年画主要分布于古均州区域,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明末清初时期,老河口凭借繁荣的商贸运输业,形成"七十二条翠花街"的商贾聚集地,商号店铺鳞次栉比,木版年画主要由各商号印制并销售至周边省市。据史料记载,宋末元初黄河决堤后,大批河南民间艺人流徙至此,尤以说唱艺人与手工艺人为众,由此开启木版年画印制传统。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步入鼎盛阶段,至1949年前夕,当地从事木版年画生产的民间作坊达十余家,包括“刘源盛”“德茂公”“和顺成”“松昌福”“万源永”等,从业人员逾两千。
老河口木版年画品类涵盖中堂、门神、贡笺、历画、喜画、灶画、条屏、窗画、楹联、灯方、年历等十余种形式。其印刷工艺因色彩需求而异:黑白图案采用单雕版印制,彩色作品则需依据色系选用四至六块雕版套印。颜料以传统植物与矿物原料经特殊熬制工艺制成。该艺术形式除具备民间年画惯有的构图饱满与装饰性强等共性外,更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造型简约质朴、色彩对比强烈、表现手法夸张,彰显出鲜明的地域文化标识。
2012年,老河口木版年画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