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年画
王树村
“年”与年画
年画的作者多是民间画工,在轻视群众艺术的封建社会里,当然难以把民间年画作为美术史的组成部分。然而刻印年画由来已久,早在宋代《武林旧事》小经纪条里,就有这行业,那时叫“纸画儿”。清代时南方叫“画张”。道光年间顾录的《清嘉条》说:“卖画张者, 聚市三清殿,乡人争买芒神春牛图。”北方叫“画片”,“每至腊月, 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敦崇《燕京岁时记》)。直到光绪末年,天津杨柳青齐健隆画店因受彭翼仲(贻孙)在报上提倡年画改良的影响,刻印了一些宣传《满汉平等》、《女子求学》等新画样,并刻有“请看看吧,齐健隆出了改良的年画咧”;民国二年(1913), 直隶巡按使公署天津教育司又出版了一些《破除迷信》、《程门立雪》等石印画,上有“改良年画”图章。由此,“年画”这一个词遂被沿袭下来。“年”字《说文》解释说“谷熟也”,也就是象征丰收。俗语说“好年成”、“好年景”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把春节贴的这种广大农民喜爱的画称为年画倒是合理的。
过去木版年画的内容,多是农民喜爱的《五谷丰登》、《瑞雪丰年》、《新年吉庆》等,象征农业丰收,生活美好的吉利题材为主,画面上常是焕然悦目,引人喜爱的色彩和构图,以应广大劳动人民希望生活幸福的心理。相反,那些病老死亡,令人诅丧不快的内容,甚至杀伤病药等字样,在过去年画中都很忌讳。例如“打渔杀家”的故事,题作《庆顶珠》;《全出西厢记》里,绝不画“小红娘问汤药”七折。而“窦娥冤”故事在年画里,竟无一幅反映,不仅是“冤”字犯讳,而且剧情太苦,不宜用年画方法来表现。综观上述道理,可以算作年画的特点之一。“四人帮”横行时,把“孔子杀少正卯”,狠批、狠斗之类的题目也用年画形式来表现,为他们纂党夺权作舆论,这样不顾广大人民传统爱好和欣赏习惯,不管什么题材内容都作为年画供农村社员新年去张贴,人家不会买,送都不要。
年画虽然有它的特点,但因为我国地广物博,各地风俗习尚不同,地理自然条件不一,因此,各地年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又都各具特色。南方气暖,河流较多,人们多弄船养蚕,北方地广风寒,性喜骑射打猎。故骆驼雪景的年画,南方少见,而龙舟竟渡、采桑养蚕的题材,北方也很希罕。但是像《老鼠嫁女》、《葫芦万代》以及门神、灶君等题材则无论南方或是北方,全国重点年画产地都有,而且,数百年来,流传在全国各地,吸引着大人小孩对它赏玩。
几幅民间年画
民间年画有近千年历史,其产地之广,行销之远,观众之多,是其他画种难以相比的。年画在形式上的特点,如构图饱满,色彩鲜艳,人物秀美,富有装饰性等,不能忽视,但更重要的是古版年画佳作中,往往班含着劳苦大众欲说而不能说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民间年画则又是劳动人民心里话的形象反映,它说出劳动人民梗在脚腔的话。因此,民间年画并非仅是春节时农民装饰粉墙土壁之物。
《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也叫《老鼠娶亲》,是年画里的一个传统题材,这个题材在全国木版年画产区几乎都有。在民间不知再版了多少个世纪,从未绝版。为何群众对它那么喜爱?
《老鼠嫁女》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老鼠生了个女儿,女儿很美,老鼠十分疼爱,不愿把她嫁给庄稼汉,想找个有权势、什么都不怕的女婿。老鼠看到太阳最高贵,就对太阳说,把女儿嫁给你吧,你什么都不怕,伟大啊!太阳说:“不行, 一片云就把我遮投了。”老鼠想,云更伟大,对云说:“你做我女婿吧。”云回答说:“不行,我怕风。”老鼠又找风,风说:“我怕墙, 墙一挡我就完了。”老鼠又找墙,墙说:“我怕老鼠打洞。”老鼠找来一只雄鼠,问:“你怕什么?”雄鼠说:“我就怕猫。”老鼠找到猫,猫说:“我什么都不怕。”老鼠就把女儿嫁给了猫。猫很爱她, 就放在肚子里了。
民间风俗将旧历正月二十五定为“填仓”日,这天老鼠娶亲(鲁迅在《狗、猫、鼠》一文中, 说是正月十四日),夜里不准点灯。这一风俗的起因,是人们鉴于春节后正是老鼠繁殖季节,选定一天不点灯,为的是诱老鼠出洞,以便扑杀。“老鼠嫁女”年画不仅是点缀春节吉利的装饰品,也是一幅保护农产品,防鼠、除害的宣传画。
《葫芦万代》
旧年画中娃娃题材很多,其中常见的是:画一个胖男孩和葫芦连在一起,题作《葫芦万代》或《子孙绵长》。是借这一植物的蔓(万音)长、结匏多的寓意而来。这个画样在过去是最受欢迎的一幅。原因除了题目惬合人们的心意,适合春节张贴外,它还有一个卫生宣传的作用。据我国古代医书《珠囊隐诀》和《调燮类编》中,都记有葫芦藤煎汤,浴儿,可终身不生痘疮的验方。元• 瞿佑《四时宜忌》正月事宜里说:“元时四更时,取葫芦煎汤,浴小儿,终身不生痘疮。其藤须在八九月收藏。”可知年画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之密切。但旧年画此类娃题材是封建宗法观念的反映,不过画师开始创作这一题材的思想,是离意深刻的。
《门神画与灶君马》
门神画与灶君马是过去全国年画作坊里都有的两个画样,凡是有板门和柴灶的人家,无不粘贴以点缀新春。古时候,人们迷信鬼神,认为衣食住行、天地万物都有神灵主宰。汉蔡邕《独断》谈到“五祀之另铭为门、户、行、灶、中留……”,又说:岁末十二月“乃画茶、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但门神,灶君什么样儿,已无可考。汉墓出土的门壁上有武士装束的门卫,但并非神荼、郁垒门神。到了唐代,大门两扇画门神,先是从寺庙开始的,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说:“……大门扇画神,舒颜喜含笑,或为药叉像,执杖为防非……。”而《历代名画记》中,也曾记有:“开元观,杨廷光画门。”料想后来门神一个是善脸,一个黑脸,或是从印度佛教画像轨式中演变而来。门神中白脸者为秦琼, 黑脸者是尉迟恭,乃元朝以后的事(见元刻《三教搜神大全》)。明朝以后,门神画样更多,年画作坊常取小说故事中的人物充作门神。如燃灯道人、赵公明、马超、马岱、穆桂英、刘金定等,已渐渐失去了门神护宅之古意,而形式越来越图案化。当然还有人把它当作神灵来看待,不过明人嘲门神的诗文、戏曲并不少。解放后,不少美术工作者在继承传统门画的优点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如:刘永谦画的一对门画,一幅是解放军骑于马上,威风凛凛;一幅藏族战士全副武装骑马巡视,题作《保卫祖国,保卫边疆》。从1955年出版后,十多年来一直再版未断,可说是推陈出新,人民喜爱的好年画。
“灶君”又称“灶王”、“灶神”,早在战国时就已名著史册了(见《战国策》)。《庄子》达生篇注:“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 名髻也。”其时还没有祭灶之说。汉武帝时,始有亲祀灶神的记载(见《史记•封禅书》)。《隋书》经籍志有:梁简文帝撰《灶经》十四卷,今已失传,难知灶经有无图像。灶君图像出现,始见于罗隐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据记载,宋朝时街上到处都有印卖灶君纸马的,但实物从未发现。明清以后的灶君,不少流传于民间。从各地灶君的图像来看,和常人一样,只有衣装不同和坐在案前不动而已。而两旁的公鸡黄犬,蒸馍的灶台笼屉,和喂马做饭的人们,犹如一个小家庭。画面上首的“二十四节气表”,长时期来,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依据,所以要一年一换。今天还有印卖者,这一形式应认真研究。
《二月二,龙抬头》
古版年画里有一幅《二月二,龙抬头》,图中画穿龙袍、戴王冠风帽、嘴留胡须皇帝装扮的人,手扶着犁,作耕田状,有一戴乌纱帽的县官在前引牛,牛旁有文臣一手挽柳篓,一手撒种,一学士捻髯旁观,远处有皇后和宫人挑篮送饭,背景画远山丛林,寺塔城门。此图据画师徐少轩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放牛出身,是个庄稼人, 娶妻马娘娘也是个爱劳动的农妇,后来朱当了皇帝,就大杀功臣,甚至和他从小放牛种地的弟兄,也一个不留,为的是提高他的权威,巩固他的专横制度。敢谏的大臣也都杀光了,后来就没人敢说话了。聪明的民间画工知道了皇帝乱杀人,大臣上书劝谏也不行,就画了一幅皇帝耕田,正宫送饭的画,讽喻朱元璋你别忘了本,你也赶过牛,马氏也送过饭,周围的将相都是你小时的好朋友。如果脱去你的袍罩靴帽,你和俺们庄稼人一个样。朱元璋是否看到这幅画,画师没有讲,但它反映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的农民,盼望有一位贤明的皇帝像画中那样,真的到田里尝尝劳动之苦,所以这个题材一直传了下来。画中还有一首诗: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古人杳然不见面, 今日纸上又相逢。
这一题材的画样很多,有的题作《春耕麟田》。它反映了人们心目里的皇帝也是个人,不是什么神,只有亲自春耕夏耘才能率领天下, 不然难得“五谷丰登太平秋”的。
民间年画里蕴藏着人民的思想,人民的心里话,在封建专制时代难以说出来的话,年画却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来源:《美术研究》198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