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
从考古及文献来看,契丹曾经创造灿烂的文化,并且还重视儒学,大量吸收了汉族的文化。契丹曾经创制和使用过契丹文。公元920年(神册五年),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倡导和授意下,辽国大臣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创制了契丹大字。
契丹大字是参照汉字制成的,是典型的表意方块文字。这种文字大约有3000多个,书写时自上而下,由右向左,它沿用了汉字横平竖直的特点,也有点、横、竖、撇、捺的笔画。当然绝大部分是契丹大字新创制的字,除此之外直接借用了一些笔画简单的汉字,如来、田、月等,但契丹大字只是借助其字形,而并不用原来的字音和字义。
在天赞年间(公元922年-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的弟弟耶律迭剌根据回鹘文创制出契丹小字。这两种文字的名称并不是由字的大小而来,只是根据创制的先后顺序,先创制的为大字,后创制的称小字。契丹小字对契丹大字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它同回鹘文一样,也是拼音文字,这是其与契丹大字最主要的区别。契丹小字大约只有450多个表音符号,称为原字,把这几个原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拼写在一起,这样来记录契丹语。
契丹字创制之后,主要用来书写官方的文书、印信等,另外还有大量的碑碣。同时,人们还用契丹文字翻译了众多的儒家经典、文学以及史学方面的著作。由于辽代施行极其严格的禁书政策,不允许把本国的书籍传入他国,所以流传下来的文献很少。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契丹文字多是墓志铭、碑文、印章以及钱币上的铭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