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文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在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洞人”、“峒人”的记载,后来“洞”、“峒”就演变成侗族的称呼了。侗族最初直接借用汉字记录侗语,这种做法被称作“汉字记侗音”。后来,侗族利用汉字的字符,新创了不少文字,习惯上称之为“方块侗字”。侗族使用方块侗字留下了很多手抄本书籍,包括歌册、历书、家谱等文献。
一些侗族知识分子曾用汉字记录过侗歌。在借用汉字记录侗歌时,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1借用汉字的音来表示侗语的意思。例如用汉字“消”表示侗语“你们”。2借用汉字的义,在该字旁边加一些符号,表示要按侗语的音来读。如在“挑”字下面加x或·,读“塔普”,为“挑担”之意。3利用类似汉字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侗语。一般是用两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头一个字取声,后一个字取韵。如用汉字“尼亚”记录侗语“你”。
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对14个县22个点的语言进行调查,正式着手侗文的设计工作。1958年在贵阳召开有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区)侗族代表参加的侗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正式通过了侗文方案(草案)。侗族人民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侗文的创制和推广对侗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