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国之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桑生产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丝绸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明代蚕丝业产区形成了以江南为中心的区域性密集生产,其中苏、杭、松、嘉、湖为五大丝绸重镇。川蜀地区是第二大桑蚕产区,主要是保宁府的阆中的蚕丝。

  明代官营织造业规模较大,且相对集中在京城与江南地区。除去南京与北京设立中央染织机构外,还分别在丝绸产区的苏州、杭州及全国二十多处地方设立地方织染局,供应宫廷和政府每年所需的缎匹。明代工匠管理分为官匠和民匠,实行轮班服役制度,后改为出银代役,逐步放宽对工匠的人身控制,促进了民间织染作坊与机户的发展。

  明代丝绸技术由于其专业化的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栽桑、养蚕技艺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革新突破,缫丝中“出口干”、“出水干”技术已较为成熟且投入应用,织造工艺相对完备。我们可从两方面得到印证:一方面,明代文献记载丰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明代科技著作中可以看到较为详尽的对丝绸技术的记载。另一方面,大量工艺精湛、品种齐全的考古出土,尤其以明定陵大量丝织物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表明明代丝织业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图34)

 

图34 《天工开物》中的花缕织机,明,宋应星

 

  明代丝绸产品种类繁多,不断推陈出新。其一,缎织物盛行,深受人们喜爱。明清时,一般裱画时所说的“裱绫”,有不少正是五枚暗花缎,如明代湖州双林镇倪家以织绫著称,所织倪绫“龙眼突起有光泽”,是一种朝廷奏本的专用裱绫。其二,妆花工艺是明代丝织技术的重要进步,主要用于高档织物上,是明代丝织品的一大特色。妆花织物除可织入金线外,还可将珍贵的孔雀羽毛捻线后织入。(图35)其三,绒类产品的问世是明代丝绸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主要有素绒、剪绒(漳绒)、抹绒和缎绒等,是明代丝绸中十分昂贵的产品。其四,缂丝和刺绣工艺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用品的代表如明定陵出土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纹衮服”。(图36)艺术性极高的缂丝作品如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梅花绶带图》(图37),艺术性刺绣当以上海露香园的顾绣为代表。(图38)明代缂丝与刺绣中绘画作品的流行,说明艺术对工艺的渗透和影响已越来越明显了。

 

图35 明定陵出土织金孔雀羽团龙袍料,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

 

 

 

 

 

 图36 明 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纹衮服复制件

图37 缂丝梅花绶带图,明,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38 顾绣洗马图,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丝绸图案一方面代表着严苛的等级意义,是封建礼制的载物。服饰的纹样和色彩必须遵照礼制程式,属于国家服饰礼制的丝绸纹样,有皇族的龙纹、十二章,属于高官近臣的蟒袍、飞鱼与斗牛,文武百官的麒麟、白泽。另一方面,明代晚期民间丝绸图案迎合趋吉纳福的心理需求,具有较浓的民俗色彩,寓意吉祥的纹样十分流行,反映了明代社会市井文化的蓬勃发展以及艺术上世俗化的倾向。(图39)

 

图39 缂丝童子攀花,明,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明代实行海禁,对外贸易为政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丝绸产品以朝廷赐赏的形式流入周边国家和地区。明中期以后,海禁渐开,中国的生丝与丝绸大量销往日本、欧洲和美洲,促进了世界各地蚕桑丝绸业的发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