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木版年画


对锤门神 尉迟恭 清

  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千年古镇杨柳青(今天津市西青区)。清朝光绪年间以前,杨柳青镇及其周边村落普遍以经营年画作坊为生,民间流传着“家家会点染,户户擅丹青”的谚语。然而,受历史动荡影响,这一传统艺术曾在近代遭遇重创,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损毁严重,一度濒临失传。对杨柳青年画的抢救性保护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天津杨柳青画社正式成立,成为我国首个以国家级专业机构形式对传统年画进行系统保护的艺术单位,开创了传统民间艺术专业化传承的先河。


对锤门神 秦琼 清

  与其他以农民创作为主的地域年画不同,杨柳青年画具有鲜明的市民艺术特质。它诞生于明清时期繁荣的商业环境。大量戏曲题材与吉祥图案的创作,既折射出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又融合宫廷艺术的精致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融现象。


庄稼人乐庆丰年  清代

  杨柳青年画独创“半印半画”技法,将木版套印的刀法韵致与手工彩绘的笔触神采完美结合。其线刻版讲究因物施刀,线条刚柔并济、疏密有致;设色则追求雅丽谐调,人物面部刻画尤为精细传神,整体呈现出版画与绘画艺术的双重审美价值。

  杨柳青画的题材涵盖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世俗生活等广泛领域,构图饱满而不拥挤,寓意吉祥而不直白,兼具文人画的雅致与民间艺术的质朴。通过刻绘结合的精湛工艺,作品呈现出刻工精巧、绘制细腻、形象生动、色彩典雅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国年画艺术的重要代表,在天津地域文化与中华民间艺术发展史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冯庆矩
冯庆矩

高级工艺美术师

搜索